北京建筑大學是住房城鄉建設部、北京市共建大學,是一所以土建類專業為特色,以工為主,工、管、理、法、藝等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是“北京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技服務基地”、“北京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家建筑遺產保護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是北京地區唯一一所建筑類高等學校。
學校始建于1936年的北平市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土木工程科,70多年來,歷經高工建專、中專和大學三個發展階段。解放初期為北京工業學校土木科,1952年為北京建筑專科學校(時任北京市副市長、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兼任校長),1953年更名為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學校,1958年升格為北京建筑工程學院,1961年改為北京建筑工程學校,1977年經國務院批準升格為本科院校,時為北京建筑工程學院。 1982年被確定為國家首批學士學位授予高校,1986年獲準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1年被確定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2012年“建筑遺產保護理論與技術”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成為博士人才培養單位。2013年4月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北京建筑大學。
2014年獲批設立“建筑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5年6月經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正式成為省部共建高校。
學校有西城和大興兩個校區。西城校區占地12.3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20.2萬平方米;大興校區占地50.1萬平方米,一、二期工程30萬平方米已全部竣工啟用,三期工程正在積極推進。目前,學校正按照“大興校區建成高質量本科人才培養基地,西城校區建成高水平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的“兩高”發展布局目標加快推進兩校區建設。學校圖書館紙質藏書152.9萬冊、電子圖書122萬冊,大型電子文獻數據庫46個,與住建部共建中國建筑圖書館,是全國建筑類圖書種類最為齊全的高校。
學校學科專業特色鮮明,人才培養體系完備。設有11個學院和3個基礎教學單位,即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工程學院、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文法學院、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計算機教學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和體育教研部。學校現有34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建筑學、土木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北京市特色專業7個——建筑學、土木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測繪工程、自動化。學校擁有1個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55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有1個碩士學位授權交叉學科點,5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點和8個工程專業學位授權領域點。擁有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建筑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2個——管理科學與工程、城市規劃與設計。在2012年教育部組織的全國學科評估中,建筑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名列第9名,城鄉規劃學名列第12名,風景園林學名列第15名。
學校名師薈萃、師資隊伍實力雄厚。現有教職工10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674名。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59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28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376人,教授101人,博士生導師27人。擁有長江學者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北京學者1人,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1人,長城學者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9人,教育部、住建部專業指導和評估委員會委員9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市級人選、省部級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優秀青年知識分子、留學人員創新創業特別貢獻獎獲得者、高層次人才、學術創新人才、科技新星、青年拔尖人才55名,教育部創新團隊、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學術創新團隊、管理創新團隊26個。
學校堅持質量立校,教育教學成果豐碩。學校2014年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并在近三屆北京市教學成果獎評選中獲得教學成果獎21項,其中一等獎8項。學校是首批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高校,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土建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等10個國家級本科教學工程項目。另有3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119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近五年來,學生在全國和首都高校“挑戰杯”等科技文化活動中,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336項。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培育精英良才。現有各類在校生12461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7575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850人,成人教育學生2916人,留學生120人,已形成從本科生、碩士生到博士生和博士后,從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學生教育全方位、多層次的辦學格局和教育體系。多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6萬多名優秀畢業生,他們參與了北京60年來重大城市建設工程,成為國家和首都城市建設系統的骨干力量。校友中涌現出了被稱為“當代魯班”的李瑞環,核工業基地建設的奠基人趙宏、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在明、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劉桂生、沈小克、張宇、羅玲、胡越、包琦瑋、高士國,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中國建筑師馬巖松等一大批優秀人才。學校畢業生全員就業率多年來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4年進入“全國高校就業50強”行列。
學校堅持科技興校,科學研究碩果累累。學校始終堅持科技興校,不斷強化面向需求辦學的特色,形成了建筑遺產保護、節能減排、地下工程、智慧城市等多個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科研領域與方向。學校現有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代表性建筑與古建筑數據庫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現代城市測繪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及人才培養基地等2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社科基地。近五年以來,在研各類科研項目1900余項,其中國家863、國家科技支撐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390余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58項,其中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共11項,2010、2011、2012連續三年以第一主持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獎,2014年以第一主持單位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科技服務經費連續8年過億,2014年達到2.8億元。學校重視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建設具有建筑行業特色的大學科技園,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股權激勵改革工作首批試點的2所高校之一。
學校面向國際,辦學形式多樣。學校始終堅持開放辦學戰略,廣泛開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目前已與美國、法國、英國、德國等24個國家和地區的41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系。
學校全面加強黨的建設,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顯著。近年來,獲評北京市“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首都高校平安校園示范校”、“全國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北京市廠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單位”、“首都文明單位標兵”、“北京市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正按照“提質、轉型、升級”的基本發展策略,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推進內涵建設,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全面實施依法治校,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持續增強學校的辦學實力、核心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以首善標準推動學校各項事業上層次、上水平,向著“到2036年建校100周年之際把學校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建筑大學”的宏偉目標奮進。
呼倫貝爾學院其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呼倫貝爾大學,建筑面積34.39萬平方米,現有本科專業57個,主要涵蓋文學、藝術學、法學、工學以及歷史學等。
百分百考試網:專業考試網站,提供醫學考試、會計考試、建造師考試、司法考試、職稱英語、職稱計算機等各類考試試題下載及網校視頻課程。
河北衛生信息網
大耳朵以堅持免費到底,做實用網站為宗旨,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免費實用的學習平臺
優美情書網提供精選的情書、情話、散文、勵志名言、范文、謎語、歇后語、短信等。
重慶交通大學創辦于1951年,是一所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交通運輸部與重慶市部市共建,交通特色與優勢明顯,以工為主,工、管、理、經、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