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重點大學,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素以“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和“愛國奉獻”的傳統享譽海內外。1951年經國家院系調整定名為天津大學,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確定的16所國家重點大學之一,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
天津大學的發展始終得到了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熱情關懷和有力支持,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曾先后親臨學校視察。長期以來,經過全校師生的不懈努力,天津大學已成為一所師資力量雄厚、學科特色鮮明、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居于國內一流、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占地總面積18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42.5萬平方米。學校校園環境整潔,景色優美,被譽為花園式學校,每年4月中旬的海棠季吸引上萬市民前來參觀。學校有兩座總建筑面積為2.6萬平方米的圖書館,館藏書刊總量260多萬冊,另有多種音像資料、微縮資料和各類光盤數據庫近200個。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總建筑面積130萬平方米,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建設、分步實施”的原則建設。一期建設面積90萬余平方米,包括主樓、行政樓、綜合實驗樓、圖書館、體育館、教職工活動中心、學生活動中心及各學科組團等22個組團,共84個單體建筑,2015年基本建成。北洋園校區一期建成后,以學科組群的形式實現整體搬遷,在校學生規模將達到21000人,教學科研主體功能將向津南新校區集中。衛津路校區將成為高端培訓、新興學科培育、重大科技攻關和文化創意為主的特色基地。
現有教職工4556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雙聘院士17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40人,天津市“千人計劃”入選者106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42人,“973”首席科學家15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2人,具有正高以上職稱的教職工701人,教授583人。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9350人,其中本科 生16044人,碩士研究生10353人,博士研究生2953人。
學校以培養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堅持“辦特色、出精品、上水平”的辦學思路,堅持“育人為本”、“教學優先”、“質量第一”的教育教學理念,對學生實施綜合培養,不斷加強本科教育,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建立起了適應新世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教學體系。“十五”以來,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8項,其中一等獎9項,二等獎29項;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7人;國家級教學團隊9個;國家級精品課程42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6門;國家級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20個;國家級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特色專業2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4項;國家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10個;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27種(參編2種);并有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6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個和“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是首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入選學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始終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2014屆本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超過98.99%。
在學科建設上,形成了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經、管、文、法、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布局。現有57個本科專業,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2012年學科評估(業界稱為第三輪科評估)結果中,天津大學14個學科進入全國前10,較上一輪增加2個。8個學科進入全國前5,較上一輪增加1個。其中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再次蟬聯全國第1,實現三連冠;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由上輪第8升至全國第2;儀器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和建筑學等3個學科分別位居全國第3;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位居全國第4;水利工程和風景園林學等2個學科分別位居全國第5。
學校科研實力雄厚,始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科技成果重點研究推廣中心,1個國家文物重點科研基地,7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重大專項分中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科研基地。有國家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8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1個。十五以來,有42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3項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440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獎勵。2014年,科研經費實現了穩定和持續的增長,科技經費總量22.026億元,新立千萬元以上大項目16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292項,總資助額度達到26935.5萬元,授權專利864項,其中2項發明專利獲得第十六屆中國專利優秀獎。4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3項成果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項成果獲天津市科學技術獎,13項為第一完成單位,其中5項一等獎。1項成果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據中信所發布數據, 2013年度我校SCI收錄論文1995篇, EI收錄論文2389篇;據學校圖書館數據,2014年我校SCI收錄論文數2505篇,一二區論文比重達到42.5%。學校科技產業蓬勃發展,2014年度,與省、市、區新簽訂科技合作協議6個,靶向布局異地研究機構2個,天津大學青島海洋工程研究院和天津大學津南創新研究院。深化區校科技深度合作天津大學(武清)前沿技術研究院。成立天津大學技術轉移有限公司,成立“天大新英公司”,在技術經紀人隊伍建設、吸引科技基金投資、設立分中心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工作,已建立校企聯合研究機構達36個。
天津大學建校119年來,為祖國培養了20余萬名高層次人才,為我國近代工業體系的創立和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革命先驅張太雷,經濟學家馬寅初,外交家王寵惠、王正廷,數學家秦汾,著名詩人徐志摩等無數先賢,“兩彈一星”功臣吳自良、姚樹人,香港實業家榮智健等均曾在這里秉燭夜讀;著名法學家趙天麟、橋梁專家茅以升、機械學家劉仙洲、化工專家侯德榜、水利學家張含英、物理學家張國藩、教育家李曙森等知名學者都曾在此執鞭任教。據不完全統計,學校校友中有“兩院”院士60余位,大學校長50余位。建國以來,學校培養了一大批高級領導干部,數百名國家特大型企業負責人和總工程師。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天津大學校友在2008北京奧運會場館建設中成功“會師”:崔愷(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奧運項目總指揮)、李興鋼(國家體育場 ——“鳥巢”中方設計主持人)、趙小鈞(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方總設計師)等十余位領軍人物均為天津大學畢業生。
學校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現有各類留學生2169人,來自117個國家和地區。與世界上35個國家和地區的162所高校、研究機構及公司簽署協議。在海外成立了2所孔子學院,分別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孔子學院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孔子學院。
在世紀之初,學校制訂了面向新世紀的總體發展目標和“三步走”發展戰略: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并在本世紀中葉建設成為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
蘇州大學文學院是在東吳大學文學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院現有5個系科:中文系、新聞傳播系、廣告系、文秘系、對外漢語系,1個海外教育中心。
湖北省高中課程**網基于網絡的高中課程**的理論與 新課程背景下高考命題研究湖北教育新課程**網。
PoetryFoundAtion是一個**的文學組織,致力于詩歌的歷史整理和歸檔工作,在美國的文化界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除了歸檔整理歷史詩歌外,還鼓勵更多的文...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的一所以本科教育為主的綜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校是按照教育部相關文件規定,由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
WriteAs是一款國外的內容發布系統,集成了匿名內容發布和博客功能,最大特點是介面設計簡單干凈,更能集中精神在書寫創作上。免費和兩種付費方案,基本上免費就能使...
黃石市教育的主要職責,主管全市教師工作。組織實施中等及其以下學校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統籌規劃學校教師和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承擔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做好教師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