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學,簡稱莆田一中、莆一中,創辦于1906年,原名興郡中學堂,后易名為興化學校、福建省立十中、福建省立莆田中學等。1953年被省教育廳定為省首批重點中學,1973年定名為“福建莆田第一中學”并沿用至今,1978年再次被確定為省首批重點中學,1994年初被省教委確定為“一級達標中學”,并多次被評為為中國“百強中學”。
1904年,邑人張琴進京會試,拜見邑人甲午科進士江春霖,談及邑郡興辦中學堂之事不可緩。同年10月,江春霖電促知府寶楨開設中學堂。1905年冬,新科進士張琴返莆拜見興化府太守賴輝煌,促辦學之事。太守發文集紳會議商定:擬名興郡中學堂,招收莆、仙兩縣生員,擇擢英書院為堂址,張琴主董其事,調撥款項若干。1906年2月,辦學案由府置呈報省學政司。同年4月,移案省提學使司注冊立案核準。興化府第一所官辦普通中學——官立興郡中學堂由是成立,校名冠以“官立”區別于私立,標示其辦學經費主要來自官府,“興郡”系興化府域的俗稱,“中學”則蘊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意。
百年間,學校數易其名:1906年,官立興郡中學堂;1912年改為“興化中學校”;1917年,改為“福建省立第十中學”;1927年改為“福建省立第十初級中學”;1929年,改為“福建省立莆田初級中學”;1936年,改為“福建省立莆田中學”;1939年,改為“福建省立莆田初級中學”;1942年,改為“省立莆田中學”;1952年10月,始稱“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學”;1969年9月,改為“莆田縣城廂鎮五七中學”;1972年11月,改為“莆田縣第一中學”;1973年3月,改名“莆田第一中學”。
學校原址城內東門內擢英書院,1936年8月奉省教育廳令,自城內東門內搬遷至前省立莆田師范所遺校址(即舊興化府學內)。1938年,因抗戰形勢緊迫,學校奉福建軍管區令,疏散師生到廣宮鄉第二校舍。1940年8月,校址自廣宮鄉遷至城西門外下鄭村,以公共廟宇和民房為辦公廳及教室。1941年11月3日,奉省教育廳電準,學校又從下鄭村搬回城內舊府學內。2003年搬遷至現址。
1932年8月,首招三年制高中學生,因校舍不足于次年春并入省立莆田師范學校普通科。1933年春季,學校正式設立高中部,繼續招收三年制高中學生。1937年,根據全省中等教育改造案,學校改為省立莆田初級中學,停止高中招生,未畢業的在校高中生并入省立福州高級中學。1942年,學校再次易名“省立莆田中學”,成為莆仙兩縣唯一一所省立完全中學。同年春季,恢復高中招生考試。1998年起,停止初中招生。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學校教學質量明顯提高,為高校輸送了大批優秀學生。1952年,華東13所高等院校招生聯考,全校高三畢業生100%達到高考分數線,創全省最高紀錄。1957年8月,300余名畢業生參加高考,7人考入清華大學,4人考入北京大學,這一成績轟動八閩大地。1959年、1960年,學校連續奪得全省高考第一名,被譽為“高考紅旗”。1959年,省教育廳授予學校 “福建省高考紅旗” 錦旗一幅。1962年,19名學生考取清華北大。1963年,21名學生考取清華北大。
1954年4月,中共莆田一中支部委員會成立,楊國華校長兼任黨支部書記。1988年成立中共莆田一中總支委員會,李山同志任總支部書記。2004年,中共莆田第一中學委員會成立,黨委書記黃荔軍。黨委下轄文科、理科、綜合、擢英、退休五個支部。
1952年5月,校教工會正式成立,王家驤為首任教工會主席。1985年底,學校建立了教代會制度,參與學校的重大決策、審議學校的重大方案等。
1950年,校團支部成立,吳景寧任書記。1950年12月,經縣委批準,學校團支部升格為團總支。1956年5月,經團地委批準,學校成立了團委會,方元澍任團委書記。
1994年10月15日,經莆田市民政局核準,莆田第一中學校友會成立,會址設在校內,有會員校友1000人,并設立以施天水為法人代表的理事會。校友會以“熱愛莆田一中、建設莆田一中、振興莆田一中、為四化建設培養人才”為宗旨。具體任務是協助母校促進科研經驗交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改善辦學條件與師生福利。其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內外團體和個人捐贈款及會費。目前分會有六個:興安分會、北京分會、福州分會、廈門分會、深圳分會、上海分會等。2006年校友楊春霖捐款25萬美元,助建學校春霖藝術樓。
1953年,學校因辦學成績突出,被省教育廳定為省首批重點中學,1978年,被確定為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1993年1月,按照新時期的辦學要求,學校向市人民政府遞呈了《關于莆田一中定級達標的請示報告》,得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隨后,學校成立以施天水校長和李山書記為組長的領導小組,根據學校實際制定了達標規劃和實施細則。1993年12月,市教育局驗收組按《福建省普通中學定級驗收要求(修訂稿)》的一級指標,對學校定級申報進行初評驗收,報請省教委驗收審批。1994年1月,省教委蒞校進行全面認真的考評驗收,以96分的成績確認學校一級達標。
2001年5月,市委、市政府作出東大路老校區與學園南街校區(原為擢英中學辦學點)置換的決定。在吳智園校長和黃荔軍書記的領導下,學校全面啟動新校區建設工程,在擢英中學原有的57畝土地的基礎上另購90畝,擴建新校舍。2003年 8月28日學校正式喬遷至現校址,開創了莆田市學校搬遷新校、擴大辦學空間、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先河。幾年后,又征購荔枝林帶30多畝,現校園總面積達170多畝,分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三部分,建筑面積達7萬多平方米。東大門校名由原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題寫。搬遷新址后,辦學容量與條件進一步提升,更大程度上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
1995年6月,莆田一中校友會以30多萬元流動資金作為啟動基金,創辦私立莆田擢英中學,并于同年秋季面向全市招收初中新生。1997年,擢英中學停辦。1999年,在南門租借校舍復辦。2000年 6月,購得學園路南街57畝土地籌建辦學點。2003年,升格為完全中學,遷入莆田一中東大路老校區辦學。
2007年11月1日,莆田一中媽祖城校區奠基開工儀式隆重舉行。校區規劃用地438畝,規劃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2013年7月,市人民政府正式批文同意設立莆田市外國語學校,與莆田一中媽祖城校區合署辦公,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學校設置為完全中學,行政隸屬市教育局管理,學校常規管理納入莆田一中統一管理。2013年秋季開始面向全市招生。
2012年7月,經省教育廳批準,我校與美國達拉斯市比索迪昂(Bishop Dunne)高中共同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正式招生,成為莆田首家舉辦中外課程班的學校。實驗班每年面向全市招收學生120人,學制三年。辦學實行雙軌制,畢業生可以參加國內高考也可以選擇出國留學,滿足他們多樣化升學需求。實驗班的創辦,標志莆田一中辦學國際化和多元化進入實踐階段。
根據教育部的安排,學校自2012年秋季開辦內地新疆高中班,開創了莆田舉辦民族教育的先河。8月30日,首屆新疆班的師生抵達莆田一中。為了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學校專門建設新疆學生宿舍,開辦清真食堂并從新疆聘請清真廚師為學生服務。
八十年代以來,學校教改實驗成績顯著,學生專長突出。學生參加各級各學科奧賽及各類競賽成績突出,每年均有幾十位學生獲各級表彰。1988年7月,在第20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學生盧國強獲得團體金牌、個人銅牌,這是莆田市在國際中學生學科競賽中獲得的第一枚獎牌。2004年,學生周騰勇奪第15屆國際生物奧賽金牌,實現了莆田市中學生國際學科奧賽金牌零的突破。
五、六十年代,學校以高考紅旗著稱。改革開放后,在師生們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保持了較高的升學率。三十多年來,考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共207人,1017名學生獲得莆田市許亞瓊獎學金,占全市獲獎總數的44.6%。特別是2010年以來的四年內,共60人考取清華、北大,6人考取香港大學。其中,2010屆高考理科全省前50名占12名,前100名占20名,18人考取清華、北大;2013屆文理科本一總上線率達91%。
河南佛教學院是國家宗教事務局批準,河南省宗教事務局領導,河南省佛教協會主辦,社會捐資興建的四年制本科高等佛教院校。
貝叔育兒是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分享平臺,專注為廣大父母分享有關3-16歲孩子相關的育兒知識,包括親子互動、親子游戲、育兒經、教行為等方面的知識。
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
河池學院是2003年經教育部批準成立的、實行“自治區與河池市共建,以自治區為主”辦學體制的全日制綜合性普通本科高校。學校坐落在具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風景秀...
漳州衛生職業學院是一所全日制公辦高等職業學院,前身是創辦于1934年的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福建省漳州衛生學校。歷經近80年的**發展,學院在辦學質量、辦學規模...
學威國際商學院專注于國際免聯考MBA、EMBA等高等高等學歷學位教育,致力于通過免聯考和不出國在職讀的國際MBA產品解決企業高管和企業家在職升碩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