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學科齊全、學術實力雄厚、辦學特色鮮明,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之一。
今天的山東大學,由朱正昌研究員任黨委書記;著名法學家徐顯明教授任校長。
山東大學創建于1901年,歷經山東大學堂、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山東大學等幾個歷史發展時期,遷徙分合、春華秋實,成為中國現代大學教育的重要發祥地和文化科教的重鎮。著名文學家聞一多、老舍、梁實秋,史學家鄭鶴聲、童書業、黃云眉,醫學專家孫鴻泉、尤家駿、張匯泉,化學家鄧從豪、朱兆良、薛群基,生物學家童第周,物理學家王淦昌,數學家潘承洞,內燃機專家丁履德,力學專家劉先志,電力工程專家薛禹勝,共和國元帥羅榮桓,國學大師季羨林,著名詩人臧克家等一大批學界泰斗、棟梁之才都曾在此執掌教鞭或蒙沐教澤。山東大學有著優良的辦學傳統,一百多年來,山東大學汲取齊魯文化營養,秉承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歷久彌新的文化底蘊,特別是經過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的輝煌與發展,不僅奠定了“文史見長”的學術特色,出現了一批在國內外享譽甚高的人文學者,以及像《文史哲》這樣備受關注的學術陣地,而且數理研究也取得了令世人仰慕的成績,躋身于中國著名學府的行列,在國際上也頗有影響,被《大英百科全書》列為中國著名大學之一。
新世紀、新山大、新機遇、新發展。2000年7月,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國家教育部和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將隸屬于不同管理體制的山東大學、山東醫科大學、山東工業大學合并組建為新的山東大學。原山東醫科大學創建于1911年,是直屬國家衛生部的重點醫科大學,曾為我國的醫藥衛生事業做出重大貢獻;原山東工業大學建立于1949年,是山東省規模最大的工科院校,是山東重要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和高新技術研發基地,也是山東省屬院校中唯一進入“211工程”建設行列的高校。三校合并組建成新山東大學,實現了優勢互補,強強聯合,揭開了山東大學歷史發展的新篇章。山東大學的發展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山東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2001年2月26日,教育部與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簽署重點共建山東大學協議,使山東大學跨入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行列。
深厚的歷史積淀融于創新精神的辦學理念,百年山大煥發出蓬勃的青春活力。山東大學確立的校訓:“氣有浩然,學無止境”;校風:“求真務實,開放拓新”;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使命,擔承社會責任,致力學術繁榮,培育民族中堅,服務社會發展,探求科學真理,引領文明進步,全面實施全方位開放式發展戰略、教育創新戰略和人才戰略,學校充滿了活力,一片生機盎然。學校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大學文化建設,先后實施了兩期文化建設工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化創新活動,創造出有益于青年學生成長的許多優秀的文化品牌,初步構建起和諧校園建設體系,以人為本、充滿關愛、積極向上的和諧校園正在形成。合校七年來,學校穩步而順利地實現了實質性融合,學科建設成效明顯,學位點建設大幅攀升,學術水平和社會影響力不斷提高,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各項工作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步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被教育部贊譽為“合校成功的范例”。
山東大學校本部坐落在山水秀美、風光旖旎的泉城濟南市,現有東校區新校、老校、西校區、南校區、軟件園校區和南新區6個校園,并在“最適宜人居”的海濱城市威海設有分校。學校總占地面積5355畝。現有42個教學學院(含分校11個院系),6所附屬醫院(含3所非隸屬附屬醫院),12所教學、實習醫院,并設有研究生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層次教育涵蓋了文學、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理學、工學、醫學、教育學、軍事學等十一大學科門類。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5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專業18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6個,碩士學位授權專業268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8個,本科專業112個,形成了完整的學歷人才培養體系。擁有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在近4000名專任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7人,雙聘院士24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5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20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6人,“泰山學者”19人;教授959人,博士生導師732人(含198名合作、兼職導師)。擁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平臺:國家級重點學科18個,省級重點學科60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7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9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技術推廣中心各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7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6個;“985工程”二期國家重點建設科技平臺和人文社科基地12個;是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學校綜合辦學條件優良,基本設施齊全,擁有128個教學實驗室,儀器設備總值近11億元,基建面積225萬平方米,圖書資料792.2萬冊和先進的數字圖書文獻庫;建立了大型儀器設備專管、開放、共享體系,使用效益在教育部直屬高校中名列前茅;擁有國內一流的校園網絡體系和數字化校園環境;是“山東省文明校園”、濟南市命名的“花園式庭園”。
山東大學具有雄厚的學術科技實力。據美國《基本科學指標》(ESI)統計,我校科技競爭力已經進入世界高校前500強,列國內高校第7位。學校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緊緊圍繞建設綜合性、開放性、研究型大學的辦學要求,堅持以“整體跟進、重點突破、以人為本、強化創新”為指導思想,突出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2001-2006年,學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6725項,其中承擔國家攻關課題54項、“863”課題96項、“973”課題63項、軍工項目56項、重大、重點基金課題13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共計565項,承擔科技開發(橫向)項目2350項;共鑒定科技成果739項,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3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470項。學校連續十幾年被SCI收錄的論文數進入全國高校前十位;近年來被EI收錄論文保持在全國高校十位左右,被SCI收錄論文的引證總數也進入全國高校前十名。學校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也呈現良好勢頭,形成了山大華特上市公司和山大魯能、山大華天等40余家高新技術科技企業,為山東乃至全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山東大學以培養中國最優秀的本科生和富有創造力的研究生為己任,致力于培養民族和社會的中堅,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心和國際視野、過硬的社會競爭力和創造力、個性與人格得到健全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積極拓展素質教育,大力吸引優質生源,發揮綜合性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完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著力進行教育創新,在全國高校首倡并大力推進“三種經歷”,即第二校園經歷、海外求學經歷、社會實踐經歷,提高了學生的競爭力,穩步推進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專業和課程體系改革,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為社會輸送了大批優秀畢業生,畢業生深受社會歡迎。
堅持開放式辦學理念,構建起以國際合作、國內大學合作、校企合作和服務山東為主體的全方位開放式發展戰略新格局,國內外交流合作空前活躍,積極構建國際合作網絡,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并在國外建有7個孔子學院;引領了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交換培養在內的國內高校的攜手合作與互動;我校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成立了校董會和教育基金會。學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在貢獻中求發展,制定并實施《山東大學服務山東行動方案》,以服務平臺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高層次決策咨詢和先進文化孕育與傳播為主要內容,圍繞山東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深入開展社會服務工作。與濟南、威海、日照、臨沂、濟寧、淄博、德州等地市進行了全方位的合作;與重慶、溫州等省市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與國家電網公司、中國華電集團、中石油集團、魯能集團、中國重汽、山東煙草、浪潮集團、中創軟件、海信集團、勝利油田、濰柴動力、魯南制藥、瑞陽制藥、兗礦集團、新汶礦業集團、山東高速、銀河集團、齊魯證券等20余家大型企業集團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學校在服務山東工作中,近三年共簽訂科技開發合同1400余項,到位經費5億元,為山東乃至國家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滄桑砥礪百余年,激情涌動譜華篇。目前,山東大學已進入“十一五”重要發展時期。學校將圍繞建設國內外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長遠目標,努力實現學校學術競爭力、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建設研究型大學。再經過更長一段時間的建設,到建校120周年之際,把山東大學建設成為我國特別是華東地區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高新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高層次決策咨詢的重要基地,成為國內外知名的綜合性、開放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學,成為海內外學人治學與成才的理想殿堂。
山東大學愿誠攬天下英才,廣交各界摯友,攜手共創教育偉業,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而貢獻力量!
綿州社區主要為你分享最新綿州本地生活信息,為本地用戶提供社交、論壇、資訊等服務。
仿真科技論壇是仿真分析論壇,內容包括工程仿真分析CAE、計算機輔助設計、虛擬儀器技術VI等近百個版塊。
環球財經觀察網及時為你發布最新財經資訊,主要內容涵蓋了金融、股票、投資、消費、科技、債券、基金、期貨、理財等。
黃山太平論壇是黃山區最早最大最具人氣的論壇社區,專業為你提供有關黃山分類信息、黃山生活服務以及黃山等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和分享。
itotii主要面向年輕的受眾發布福利、美圖、正妹、寫真、偶像情報、心情物語、趣讀推薦、美圖攝影等方面的內容。
秦楚網由中共十堰市委宣傳部主管、十堰日報傳媒集團主辦,是十堰市新聞門戶網站、湖北省重點新聞網站。目前,網站已發展成為集報紙、新聞網站、移動新媒體、電子商務、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