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陵縣位于河南省東部,屬商丘市,西鄰睢縣、北接民權、南毗柘城、東與梁園區、睢陽區接壤。下轄14個鄉鎮、1個產業集聚區、1個特色商業區,369個行政村(居委會),總人口65萬,區域面積798平方公里,耕地79.3萬畝,年平均降水量720毫米,年平均溫度14.2度,是“歌舞之源、酒都梨鄉、長壽福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
是中國葛天文化之鄉、歌舞之源。遠古時代為葛地,夏、商、周時期為葛國(又稱葛伯國),春秋時期屬宋國稱寧邑、沙隨國,戰國時期屬魏國稱寧城,秦時謂寧陵城,漢初為寧陵侯國,西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始置寧陵縣,設縣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是戰國四君子之一魏公子無忌信陵君的封地和曹操起兵之地,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安家于此,也是三國名將典韋、宋代經學家程迥、明代思想家呂坤、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元鈞、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斯忠的故鄉。是葛、葛伯、諸葛、沙、信5個姓氏的發源祖籍地。元代清真寺、呂坤墓園、明清黃河故道等文物遺跡眾多。
陸路交通發達,航空便捷。東距商丘37公里、徐州200公里、連云港400公里,西至開封100公里、鄭州180公里,是沿海地區西進、西部地區東引的橋梁和紐帶。隴海鐵路、連霍高速、310國道、325省道、327省道橫貫東西,210省道縱穿南北;東靠京九鐵路,二十分鐘即可到達商丘觀堂機場,一個多小時即可到達鄭州國際機場或徐州觀音機場。
資源豐富,生態宜居。寧陵地處豫東平原,土壤肥沃,農業資源豐富,優質小麥、花生、玉米等為主產農作物。農業“三寶”酥梨、花生、白蠟條(桿)聞名全國,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油料百強縣、全國最大的白蠟條(桿)生產基地、全國優質酥梨基地、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全國無公害果蔬十強縣、全省林業生態縣,是河南省遠近聞名的酥梨之鄉、溫棚黃瓜之鄉。金頂謝花酥梨、白蠟條(桿)、張弓酒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中國長壽之鄉”,氣候溫和,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全縣人口平均壽命比全國縣級高5歲以上。
縣產業集聚區是“全省最具產業競爭力集聚區”,規劃面積16.91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09家,農資化工、家居制造、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為特色產業。全縣形成了以史丹利、嘉施利等為龍頭的年產800萬噸復合肥生產能力的農資化工產業集群,是中原優質復合肥特色產業基地、“中國肥都”;形成了具有150萬張床墊、300萬套家具年生產能力的家居產業集群;張弓酒業、張弓老酒酒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和生機。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5家。特色商業區規劃面積1.73平方公里,劃分為現代物流、特色商貿、商務服務、文化服務四個板塊。
建成了葛天公園、體育場、體育館、檔案館、展覽館、葛天大劇院、圖書館、群眾藝術館、文物館、縣人民醫院、三星級賓館、第二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重大市政工程項目,新修了葛天大道、華山路、泰山路、昆侖路、珠江路、黃河路等重要城市街道,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城鎮面貌日新月異。寧陵民風淳樸,人民勤勞善良,誠信友善。社會治安狀況良好,多次被評為“河南省治安模范先進縣”、“河南省綜合治理先進縣”,公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連續多年位居商丘市第一、全省前列。
-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主辦的全國性黨建頻道,傳播黨的聲音,密切黨群關系,推動黨的工作,展現黨的形象。
-
中國平潭網是由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平潭縣人民政府主辦,平潭綜合實驗區傳媒中心承辦的平潭綜合實驗區政府門戶網站。不僅擁有平潭時報社所屬的平面媒體資源,還融合了平...
國家鄉村振興局前身是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要主管國務院的某項專門業務,主要提供最新時政要聞、鞏固拓展、全面振興以及精彩視頻等。
永康教育城域網是由市教育局、學校(單位)構成的一個二級教育信息網絡,在網絡邏輯結構上分為核心骨干層(市教育網絡中心)、接入層(50余所學校)。整個網絡呈星形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