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市位于豫秦晉三省交界處的河南省西部,總面積3011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2個管委會、441個行政村,總人口75萬人,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省第十位,是聞名全國的黃金之城、蘋果之鄉、道家之源、旅游勝地,是中原經濟區的西大門和重要支點。至2014年8月底,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91所,其中小學156所、初中25所、高中5所、職業學校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在校學生9.8萬人,教育部門轄在職教職工7607人。全市共有129所獨立設置的幼兒園,在園幼兒2.5萬人。
靈寶市歷史悠久,境內有新舊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多處,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夏屬有虞氏;商在祭方;周稱桃林塞,漢設弘農縣,唐改靈寶縣,至此設縣制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靈寶文化教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期,老子李耳騎青牛過函谷關,著述《道德經》五千言。東漢太尉楊震在此設館講學,被推崇為“關西孔子”。隋唐時靈寶人才濟濟,文化繁榮,尚書楊尚希、楊元琰,詩人宋之問、楊憑、楊凝,教育家楊敬之等,均系弘農人氏,名重一時。明清,靈寶梁村人許進一門“四尚書”,其中許纘官至吏部尚書,并入閣為相。閿鄉東常人屈允高一門“三進士”。自隋唐至清1200多年間,全縣考中進士者達82人之多。清末廣建新式學堂,開辦師范傳習所、高等小學堂,初等小學堂等,現代教育歷經多次變革。
改革開放后,靈寶教育快速發展,市委、市政府(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科教興靈戰略,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本、民以助教為榮蔚然成風。特別是近年來,靈寶市堅持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強化政府主導,統籌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教育事業呈現出發展均衡化、管理規范化、機制多元化、辦學特色化的良好態勢。
加大投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積極落實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市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更加科學合理。教育經費各項政策全面落實。市政府認真履行教育投入職責,將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經費全額納入財政年度預算,連續八年將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列入為群眾辦實事項目,均衡安排義務教育經費并向薄弱學校傾斜。全面推進標準化學校建設,建立中小學危房改造長效機制,2007年加固維修農村學校校舍100所。2008年,在全省率先啟動校舍安全工程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至2013年底,累計投入3.5億元,完成了141所中小學和教學點改擴建任務,新增標準化餐廳53個,新增校舍33萬㎡,新增塑膠運動場15個,累計改善了6.45萬名農村中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條件。先后投入7800萬元,實施了課桌凳更新、圖書儀器達標、體音美器材達標、功能室達標、標準化實驗室建設工程,全部達到省定標準。2011年以來,投入3500萬元,實施中小學信息化建設工程,全市中小學全部實現“班班通”,農村中小學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根據城區人口擴容需求,在市區建成靈寶市第三小學、靈寶市第二實驗初級中學、靈寶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新建靈寶市第四小學,計劃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2014年2月21日,靈寶市被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認定為首批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本均衡縣(市)。
多措并舉,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公平。為了保障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出臺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實施意見,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全部進入公辦學校,享受與當地學生同等待遇。2011年,在全市啟動青少年學生教育幫扶活動,建立家長聯系等六項幫扶制度、搭建“綠色網吧”等七個幫扶平臺、開展親情幫扶等五項工作。組織工會、婦聯、民政等部門聯合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使留守兒童學有所教、惑有所解、愛有所依、困有所幫,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2008年,籌資1000萬元成立靈寶教育獎勵救助基金,資助獎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600多人。2011年,投資600萬元在城市北區新建盲聾啞學校,進一步改善了殘疾兒童少年的學習生活環境,全市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100%。
統籌發展,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高中教育實現長足發展和基本普及。2000年以來,先后投入1.98億元用于高中改擴建,完成5所公辦高中改造擴建,靈寶一高、實驗高中先后被命名為省級示范性高中。高考成績連創佳績,1986年至2014年全市共有33人被清華、北大錄取。堅持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靈寶社會經濟主體產業相結合,強化硬件建設,打造品牌專業,提高辦學水平,擴大辦學規模,為全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近年來,相繼投入1.69億元,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探索創新農科教結合、產學研結合和校企融合的辦學模式機制,健全完善“掛鄉鎮、聯廠村、扶農產”制度,推行“學校+基地+農戶”育人模式,年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培訓11萬余人次,全市1.6萬名職業學校畢業生,遍布北京、上海、廣州等十多個省市,畢業生就業率達99%。積極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形成了以4所省級、6所三門峽市級示范性幼兒園和鄉鎮中心幼兒園為主體的學前教育體系,規范水平、師資水平和保教質量持續提高,學前一年、三年教育普及率分別達到97%、84%,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不斷增強。積極開展電大教育,認真組織成人高招、自學考試報名工作,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日臻完善。
優化師資,促進城鄉教師均衡配置。2009年,靈寶建立城鄉學校教師交流任教和干部交流任職制度,累計選派600余名城區教師到農村支教,并安排農村教師到城區學校跟崗學習,先后選拔60余名城區學校中層干部到農村學校任職。2014年開始,采取鄉鎮間教師交流任教、普通高中對口支援、城區義務教育學校骨干教師支教、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對口幫扶農村學校、城區義務教育學校領導班子成員掛職支教等6項措施,進一步加大城鄉學校對口支教工作力度。持續優化農村教師結構,2003年以來,通過招教、特崗考錄教師2333名,全部配到農村以及山區、邊遠地區的學校,有效解決了農村教師不足和年齡結構比例失調問題。按照“面向全員、突出骨干、傾斜農村”的方針,通過校本研修、集中培訓、送訓下鄉、以考促訓、遠程教育等多種形式和常態機制,對教師進行全員培訓。全市擁有各級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及培養對象2600余人,占專任教師32%,連續三年榮獲全省農村青年教師技能競賽優勝獎。
規范管理,大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行義務教育學生入學通知制度,嚴格學籍管理制度,強化控輟保學措施,鞏固“普九”成果;出臺《靈寶市中小學管理基本規范》,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實施城區學校“瘦身”計劃,嚴格界定全市學校辦學規模和班額人數。以三種現代遠程教育模式為手段,以城鄉教研、學區教研、校本教研、網絡教研為載體,推廣優秀教研成果,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原則,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涵。2014年編印《靈寶市中小學生及幼兒園幼兒日常行為規范(試行)》,加強中小學生和幼兒養成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連續舉辦十屆學校科技創新成果展大賽及展覽活動,向國家專利局申報中小學生發明專利326件,獲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項目成果獎達141件,獲三門峽市級科技創新成果獎474件。
特色辦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特色教育推動素質教育,以特色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功實施“點上提升,線上拓展,面上普及”新策略,對特色活動實行課程化管理,保證教材、師資和課時,確保學生能夠人人參與。引導各學校結合實際,積極開發各類社會資源,傳承《道德經》、經典誦讀、剪紙、書法、民樂、體育等傳統文化藝術,打造了一批在省內外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特色名片學校。市一小春蕾民樂團走進中國教育電視臺參加全國魅力校園春晚節目;實驗三小被命名為“國家級書法實驗學校”;實驗二小被評為“河南省名片學校”;西華小學晨陽青少年乒乓球俱樂部為省級注冊體育俱樂部,擁有成人會員200名、青少年會員1800名;尹莊鎮婁下小學被授予“中國竹笛”特色學校;由教體局組織專家編印的《道德經》讀本,推動了全市經典誦讀進校園工作,全市先后建成各類特色學校100多所。
近年來,靈寶市先后被確定為省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縣)市、省首批基礎教育新課程實驗區;被評為省“兩基”鞏固提高工作、農村學校危房改造工作、電化教育工作先進(縣)市;被省政府授予“兩基”工作先進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市、職業教育攻堅先進市、職業教育強市、教育工作先進市等榮譽稱號。靈寶教育教學、均衡發展工作經驗多次被國家、省、市媒體報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報》、《河南日報》等新聞媒體連續深度報道靈寶教育工作,靈寶教育發展和改革經驗在省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崇陽縣人民政府網站專注于為你提供最新要聞、政務要聞、國務院信息、政府信息公開、政務服務等
甘肅紀檢監察網專注于發布甘肅要聞要論、黨紀法規、審查調查、信息公開、巡視巡察、文化教育、文獻資料等內容。
-
沈北新區(原新城子區)沈陽九大市轄區之一,地處沈陽三環北郊,位于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東北城市走廊”中部,南靠沈陽市區,北隔遼河、萬泉河與鐵嶺、法庫縣相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