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國家級開發區,與威海出口加工區實行“兩區合一”的管理體制。轄區總面積27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9.3平方公里,轄3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108個行政村、35個社區,戶籍人口15.3萬,常住人口21.2萬。地處世界人居范例城市——威海市中心城區東南部,與日韓隔海相望,是中國距韓國最近的地方和北方對外經貿的出口通道,區位優勢獨特,投資環境優越。威海國際新港、火車站、汽車站和青煙威城際鐵路威海總站均居區內,1小時車程可直達煙臺、威海兩個國際機場。建區以來,累計引進40多個國家和地區外商投資項目894個,實際利用外資16.2億美元。其中,韓資企業602家,實際利用韓資占全區利用外資總額的58.1%;歐美企業50家,占利用外資總額的18.2%。與166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往來,建區以來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266億美元,年均增長47.7%。
加強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創建了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加工產業園、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園和中小企業創業基地3個省級創新平臺;科技創新中心引進企業36家、專家級人才10人,實現產業化項目5個。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推動20家企業與高校院所建立了40多個產學研合作項目;組織申報市級以上科技攻關計劃30項、技術創新項目12項;完成省級科技成果鑒定9項;新增市級技術開發中心和研究中心4個,總數達到20個;華盛輪胎有限公司生產的巨型子午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個,總數達到23個,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85.5億元,同比增長24%。加大了節能減排力度。重點調度在建工業技改項目31項,完成投資29.5億元;3個企業被確定為市循環經濟試點示范企業,1個企業為清潔生產試點示范企業,三大電廠提前完成市政府下達的節能降耗指標。全區萬元GDP能耗下降7.98%,水耗下降8.56%,電耗下降7.36%,工業水重復利用率提高7.75個百分點,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超過80%。
優先發展教育,完成教育投資1億元,新建改造12處校舍,有8處投入使用,4處在建;完成18所學校298個多媒體教室建設;配置師生電腦435套,更新桌椅7670套,配置教學儀器設備1800件;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到105元;減免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384萬元;向2578名困難家庭學生發放救助金45.6萬元;新增學生班車7輛,總數達到28輛;補貼兩鎮學生乘車費用23.9萬元;統一了城鄉教師福利待遇,開通兩鎮教師班車,為949名教師健康查體。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高標準改造兩鎮衛生院,創建35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新型居民合作醫療人均籌資水平達到94元;人均養老保險金企業月增95元、機關事業月增140元,1.4萬人參加了農村養老保險,8個村3225人參加了失地農民保險;鳳林老年公寓和崮山老年公寓投入使用,楊家灘老年公寓抓緊建設。加大慈善救助力度。慈善總會接收社會直接捐款451.1萬元、認捐基金2.11億元;向479戶貧困家庭和大病患者發放救濟救助金51.32萬元、52戶風暴潮受災養殖戶發放轉產扶持金85萬元。
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是將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思想有機結合的一種新型教育方式,是工業化和信息化時代的產物,是讓農村黨員干部受教育、使人民群眾得實惠的有效途徑。
廣東省教育廳互聯網站(www.gdhed.edu.cn)于1997年5月1日建立,并進行了多次改版、調整和充實, 是廣東省教育廳對外宣傳、發布信息、公開政務、行...
-
-
-
山西省國家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