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區原為清新縣,2012年12月撤銷清新縣,設立清遠市清新區,以原清新縣的行政區域為清新區的行政區域。位于廣東省的西北部,北江中下游,隸屬清遠市,是珠江三角洲與粵北山區的過渡地帶,總人口70萬人,總面積2353平方公里。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清遠縣,設立清遠市(地級),原清遠縣分為清城、清郊兩個市轄區。1992年撤銷清遠市清郊區,設立清新縣。
1988年1月,原清遠縣除清城、附城、洲心3個鎮外,其余25個鎮歸清郊區管轄。1988年6月,原屬清郊區管轄的高田、回瀾、山塘、太平、秦皇、三坑、石角、龍塘、源潭、江口、升平、高橋12個鎮和銀盞、華僑、天堂3個農林場,以及飛霞管理區劃給清城區管轄;清郊區設立太和鎮,管轄原屬清城區清城鎮的黃坑、樂園、周田3個村委會。調整后,清郊區管轄太和、珠坑、魚壩、禾云、石馬、南沖、龍頸、石坎、沙河、新洲、浸潭、石潭、白灣、桃源等14個鎮和筆架林場。全區所轄面積1875平方公里,164個村民委員會,13個居民委員會,243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約35萬人。
清新區境內南北長85多公里,東西寬55多公里,總面積2353.41平方公里。管轄太和、山塘、太平、三坑、禾云、龍頸、浸潭、石潭8個鎮和筆架林場,共179個村委會,20個居委會,3704個村民小組。
1988—2005年,清新縣落實計劃生育政策,多孩出生率得到有效控制,計生率逐年提高。到2005年全縣總人口711901人,比1990年增加109305人,增長18.14%。
2012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67.24萬人,常住人口約70.8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87萬人。
清新區境位于北緯23°32′46"—24°19′04",東經112°23′41"—113°20′55"之間。區境南北長約85公里,東西寬約55公里。地處廣東省中部,北江中下游,是珠江三角洲與粵北山區的過渡地帶。全區總面積2353平方公里,東鄰英德和清城區,西連廣寧、四會,北接陽山,南面緊靠清城區。
清新區北部是典型的石灰巖山區,中部是中低山區,南部以平原為主。最高峰是位于龍頸鎮和浸潭鎮之間的平坑頂,海拔1181米。
清新區地處粵北、粵西、粵中三個地層分區交界部位,地層較為復雜。出露地層最老的是上元古界震旦系樂昌峽群,最新的是新生界第四紀。所出露的地層計有:震旦系樂昌峽群、寒武系八村群、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上統龍潭組、三疊系上統小云霧山群、侏羅系下統金雞組、下第三個系丹霞群、第四系。
清新區境靠近北回歸線,屬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20℃—22℃之間,無霜期330天以上。降水豐富,是廣東省三大降雨量高值區之一,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為2139mm,降雨量時空變化不均勻,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每年4—9月的汛期,約占全年降雨量的80%,而且多為暴雨。全區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的變化幅度不大,約在1200—1300mm之間,變化趨勢為由南向北遞減。多年平均干旱指數為0.6—0.7,年降雨量大于年蒸發量,一般只有30%左右的年降雨量消耗于地表水體蒸發、土壤蒸發與植物蒸騰,70%左右的年降雨量可以形成徑流。
重慶市地震局專注于提供新聞資訊、政務公開、地震資料、地震科普、防震知識、地震常識等欄目內容。
-
東莞市青少年網的主要工作職責,貫徹執行市委和上級團委的工作部署,根據青少年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每個時期共青團的發展戰略、年度計劃以及**的總體規劃和配套措施,...
-
為進一步推進我市電子政務應用建設,提高政務工作透明度,增強政府部門服務和監管能力,提高政務公開和為民服務水平,促進政府由“管理型 ”向“ 服務型 ” 轉變,根據...
中國地質調查局主要為國家國土資源調查規劃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供地址基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