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主要活動在漢江沿岸,被歷史學家劃為“仰韶文化”區域。夏屬梁州,商周屬庸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后屬楚國、巴國和秦國,秦代屬西城縣,漢代和三國時期屬安陽縣,晉代后,幾度易名為長樂縣、永樂縣,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52年),因縣城石隙多泉,其水清冽,徑流不息,改名石泉至今。1958年,石泉、漢陰、寧陜三縣和并為石泉縣,1962年三縣分設至今。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二十五軍、紅七十四師、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紅四方面軍、紅軍巴山游擊隊,從1933年春到1937年春,在石泉堅持了長達四年的游擊戰爭,創建了鄂豫陜、川陜革命根據地石泉蘇區,使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成為鄂豫陜、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革命根據地出發長征。11月,紅二十五軍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12月8日,紅二十五軍勝利到達陜西商洛地區,開辟了鄂豫陜革命根據地。1935年2月,紅二十五軍進入石泉的迎豐、云川、銀橋,搞宣傳、懲土豪,打民團,濟窮人,創建了石泉北部地區革命根據地。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撤離陜南,西征北上。10月,與中央紅軍在陜北勝利會師。
紅二十五軍西征北上后,中共鄂豫陜特委(又稱中共陜南特委)將留在根據地繼續堅持戰斗的紅軍和多路游擊武裝組建為紅七十四師,繼續堅持在旬陽、寧陜、石泉、佛坪、鎮安、柞水一帶開展武裝斗爭,創建了以寧陜四畝地、東江口、旬陽壩為中心的根據地,成立了中共寧佛工委和寧陜縣土地委員會。1935年12月至1937年春,紅七十四師在石泉的興坪、兩河、饒峰、菩窯、銀橋、云川、迎豐等北部地區開展活動,動員群眾參加紅軍,打擊土豪劣紳,消滅反動民團武裝,沒收地主土地、財物,分給窮苦百姓,使新建立的根據地不斷鞏固和發展。1937年8月,紅七十四師撤離陜南,編入八路軍一一五師,參加抗日戰爭。
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后期,由中共西北特支領導的一支人民軍隊。紅軍戰士中大部分是漢陰人和石泉人。從1935年12月至1937年2月,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在石泉境內的南北山區、漢江兩岸、縱橫馳騁,叱咤四方,同敵人浴血奮戰,先后發動了池河鎮、太平寨、毛壩場等戰斗,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地方勢力,鞏固和發展了石泉革命根據地,為石泉人民的翻身解放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
川陜革命根據地是紅四方面軍建立的。石泉南部地區的后柳、中壩、喜河、長陽、熨斗、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組成部分。1933年1月,紅四方面軍某部偵察連120余人,從西鄉進入石泉熨斗,消滅了鎮保安隊,占領了熨斗鎮,將沒收的土豪劣紳的財物,分給了窮苦百姓。紅軍偵察連在漢陰渭溪完成偵察任務后,進入石泉的鳳陽開展活動,在奎星村同鳳陽保安隊交戰,殲敵50余名,繳獲槍支30余支。之后,紅軍偵察連渡過漢江,從熨斗返回西鄉蘇區。
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撤離陜南,離開川陜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紅四方面軍撤離前,將留下的部分紅軍及地方游擊武裝,組建為紅軍巴山游擊隊,繼續在川陜交界地區開展武裝斗爭。1935年5月,紅軍巴山游擊隊派胡南云、孟么由帶領游擊隊到石泉的喜河、藕陽、熨斗等地活動,打擊土豪劣紳及地方反動勢力,贏得了廣大貧苦百姓的信任和擁戴,許多青年報名參加了紅軍游擊隊。1936年春,紅軍游擊隊在熨斗的大王山、喜河的樟樹河一帶,組織發動農民開展抗稅、抗捐、抗糧、抗丁、抗夫斗爭。在轟轟烈烈的“五抗”斗爭中,國民黨地方政府收不到稅,征不到糧,抓不到丁,拉不到夫。1936年7月,紅軍巴山游擊隊加入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從1933年春到1936年7月,紅四方面軍及其游擊隊,在石泉南部地區共殲滅民團、保安隊3個,殲敵200余人,懲處土豪劣紳及國民黨基層政權中的反動分子15名,搗毀鄉、鎮公所2處,沒收20余戶地主財物,分給近千戶農民。紅軍在這塊土地上播下的革命種子,為1945年鳳凰山地區農民暴動奠定了基礎。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石泉蘇區人民與紅軍風雨同舟,甘苦與共,鼎立支援紅軍,為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一、積極參加紅軍。根據地人民把參加紅軍當作無尚光榮的任務。據不完全統計,石泉有200余人參加紅軍。在艱難困苦的歲月,他們無私無畏,英勇戰斗,為窮苦百姓的翻身解放作出了巨大犧牲。他們之中,有的犧牲在沙場,有的被敵人殺害,有的掉隊失蹤,有的至今下落不明,成為默默無聞的革命英烈。二,主動配合參戰。蘇區人民主動為紅軍提供社情、敵情、熱情帶路、送信、當響導,掩護救治紅軍傷病員;配合紅軍打土豪,征腐惡;在戰斗中為紅軍燒水、送飯,從火線上搶救傷員。三,從物質上全力支持紅軍。石泉蘇區人民把紅軍當作自己的隊伍,寧愿自己忍饑受凍,也要為紅軍騰住房,送糧食,獻食品,保證紅軍在根據地有房住、有飯吃、有衣穿。時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傅鐘說:“巴山人民養活了我們,不怕苦、不怕犧牲,從各方面支援紅軍,對革命貢獻很大。”時任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軍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參謀長何振亞說:“我們在陜南的活動,主要以鎮安、柞水、寧陜、石泉、安康、漢陰等縣交界處的秦嶺山區為根據地,也到佛坪、洋縣的華陽、黃金峽、安康、旬陽、漢陰的南山,紫陽的部分地區活動。廣大勞苦人民受紅軍的影響很深,覺悟程度很高,革命意志很堅決,所以我們每到一處,就有很多農民要求參加,有的不惜身家性命,為我們跑路送信,對我們支援很大。”[1] 由中國工農紅軍創建的鄂豫陜、川陜革命根據地石泉蘇區,在中共中央文獻里有明確記載。1937年1月22日,毛澤東、周恩來在一封交涉紅軍駐地事項的電報中指出:“柞水、鎮安、旬陽、安康、漢陰、紫陽、石泉、鎮巴等八縣,上述各縣本來大部是蘇區。”根據黨的歷史文獻記載和現以公開出版的鄂豫陜、川陜革命根據地史料,及該縣征集到的黨史資料,石泉漢江以北地區屬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石泉漢江以南地區屬川陜革命根據地。石泉蘇區總面積為1295平方公 里。2001年12月30日,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迎豐鎮、中池鄉、池河鎮、銀龍鄉、銀橋鄉、饒峰鎮、兩河鎮、喜河鎮、后柳鎮、中壩鄉、長陽鄉、熨斗鎮,共計12個鄉鎮177個村為革命老區。
國務院參事室是國務院直屬機構,專注于組織國務院參事圍繞政府中心工作開展調查研究,同時對政府工作進行監督,提出意見等。
中國玉林政府門戶網站是一個發布市政府政務信息,向公眾提供廣泛網絡服務的重要平臺,網站整合了網上辦事、網上辦公、資源共享、雙信平臺、無線城市、智慧城市、數字城市等...
江都區位于江蘇省中部,即北緯32°17′51″~32°48′00″,東經119°27′03″~119°54′23″。南瀕長江,西傍揚州市郊區和邗江縣,東與姜堰市...
德陽市公眾信息網是由中共德陽市委、德陽市人民政府主辦,德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承辦的門戶網站。本網站2002年1月28日正式開通,是德陽市委、市政府在互聯網上發布各...
“挑戰杯”是主辦單位開辦的唯一。挑戰杯競賽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全國學聯和承辦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聯合主辦,至今已經有20多年歷史,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