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縣位于陜西南部,漢中盆地東緣,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漢江橫貫其中,古為“漢江明珠”,今稱“朱鹮之鄉”。
總面積3206平方公里,人口44萬人,全縣轄15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271個行政村,14個社區。
洋縣歷史悠久,人文昌盛。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已有先民在這里定居。西晉泰始三年(公元267年)開始在境內置洋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洋州為洋縣。從唐宋起,大批文人墨客在此駐足,杜甫、白居易、蘇軾、文同等名士在此留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和名傳千古的故事,成語“胸有成竹”便出自洋縣。境內有唐代開明寺舍利塔、元代覺皇殿、明代智果寺藏經樓等重點保護文物19處。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封葬于此。儻駱古道是唐代以來穿越秦嶺最便捷最繁忙的交通要道。洋縣先后有宋代閔文叔、明代李遇知、清代張勇、岳震川等歷史名人,現在許多洋縣籍人成為省內外政界精英、商界巨子和學界先鋒。
洋縣生態良好,風景優美。洋縣是漢中乃至陜南唯一建有朱鹮和長青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區,被譽為地球上同緯度生態最好的地區,是世界珍禽“東方寶石”朱鹮的唯一野生棲息地和人工飼養種源地。位于儻駱古道上秦嶺腹地的華陽古鎮被譽為秦嶺第一古鎮,紅二十五軍司令部曾設于此。緊靠古鎮的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自然景觀十分獨特,特別是被譽為“秦嶺四寶”的朱鹮、大熊貓、金絲猴、羚牛同現一處,全國罕見。位于秦巴之間的以灘多勢險、風光旖旎著稱的90里黃金峽被譽為漢江第一峽。境內青武山、豐都山、朝陽山、兩角山等集宗教與自然風光于一體,景色亦為迷人。
洋縣文化底蘊豐厚,獨具特色。洋縣是全省文化先進縣。漢調桄桄劇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教音樂、架花焰火、傳統造紙、謝村黃酒、懸臺社火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洋縣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居全省第一。全縣有作家、書畫、音樂協會4個,專職及業余文學作者130余人。《昨夜青鳥》、《五色石》等文學作品和《請到漢中來》、《黃金號子》等曲藝作品,曾在省市和全國獲獎。
洋縣物華天寶,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產16種,其中釩鈦磁鐵礦儲量居全國第二,電氣石礦儲量位居亞洲第一,石墨、膨潤土、石英石、石灰石儲量和品位居全省前列。全縣水能蘊藏量36.64萬千瓦,可開發利用20萬千瓦。龍須草種植面積20萬畝,居全國之首;出產厚樸、棗皮、黃芩等中藥材469種,人稱天然藥庫,是陜西省中藥材基地縣;黑、白、紅、綠、紫五彩米聞名全國,洋縣黑米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2萬畝生產基地5大類20余種農產品獲得有機或有機轉換認證。
洋縣人民敬業奉獻、團結奮進。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緊緊依托資源優勢,以率先突破發展和建設漢中經濟強縣為目標,積極實施“打造朱鹮品牌,開發優勢資源,統籌區域協調,率先突破發展”戰略,突出發展食品、礦產、水電、現代農業、旅游五大產業,全縣經濟社會呈現增速加快、效益提升、結構優化、后勁漸顯、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秦洋牌秦洋特曲、秦洋牌古秦洋酒、長生牌長生釀黃酒、謝村橋牌謝村黃酒被評為陜西省名牌產品,“朱鹮”牌黑米酒曾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全縣已具有年產10萬噸鐵精粉生產能力,已建和在建水電裝機容量4.8萬千瓦。全縣種植蔬菜15.4萬畝,以梨、柑桔為主的水果14.5萬畝,藥材21.2萬畝,生豬飼養量70.3萬頭。朱鹮牌早酥梨被評為全國優質早熟梨,美人指、魏可葡萄獲得奧運推薦果品三等獎。有8戶企業被評為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基本形成以蔡倫紙文化、朱鹮生態園、長青—華陽為主的三大景區。
盱眙縣人民政府主辦 含盱眙要聞、政務公開、旅游投資、國際龍蝦節、影像多媒體、政民論壇等頻道。內容多、更新快。
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政府門戶網是松桃縣人民政府網站,專業為你提供最新松桃苗族自治縣新聞、政府信息、政務公開、互動交流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和綜合研究中心,科學院擁有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名、學術造詣高深的專家學者進行創造性地理論探索和政策研究。
-
參與行政審批制度**,并提出建議;會同相關部門清理和規范市級行政審批事項、公共服務事項,并組織對其流程進行優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津海關始建于1861年,是監管進出境運輸工具、貨物、物品、打擊走私、監管加工貿易和保稅貨物等貿易的政府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