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縣位于河南省中部,現轄9鎮7鄉,448個行政村(社區),總面積920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96.5萬畝,基本農田面積82.1萬畝,總人口86.21萬,常住人口67.24萬,城鎮化率34.73%。境內除漢族外,還有回、滿、蒙、瑤、壯等18個少數民族。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91.7億元,增長10.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3.8億元,增長14.3%;固定資產投資204.7億元,增長19.6%;消費品零售額59.9億元,增長12.4%;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1億元,增長1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97元,增長10.4%;農民人均純收入11563元,增長12%。主要經濟指標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速,整體經濟發展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襄城主要呈現五個顯著特點:
一是歷史文化悠久。襄城縣春秋時期稱“氾城”,后因周襄王避難居此,故名襄城。秦統一六國后設襄城縣,至今已有2200余年。境內文物古跡眾多,有明朝時全國八大書院之一的紫云書院,始建于唐武德年間的“中州第一禪林”乾明寺,道教圣地柏寧崗五岳廟,春秋時期留下的古城墻、甕城,以及文廟、奎壁等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古跡、文物保護點100余處;其中襄城文廟、古城墻、乾明寺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是區位優勢突出。襄城縣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稱。南距煤城平頂山20公里,北距古都許昌40公里、鄭州國際機場70公里,東距內陸特區漯河45公里。孟平、平禹鐵路貫穿境內,311國道和329、238、103三條省道交匯于縣城,許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三是物產資源豐富。襄城縣是全省53個資源富縣之一,已探明煤炭儲量20.5億噸,是平煤集團的主要煤田。有首山、紫云山、令武山、孟良山(原名高陽山)、焦贊山(原名仙翁山)等大小山脈9座,有北汝河、潁河和14條季節性河流,是許昌市區的重要水源地。盛產小麥、大豆、玉米、紅薯、煙葉、蔬菜等多種農作物。尤其是煙葉種植歷史悠久,馳名中外,1958年,被毛澤東主席贊譽為“煙葉王國”,是中國煙草文化之鄉和中國煙草文化研究基地。
四是產業特色鮮明。建有2個省級產業園區。城南煤焦化循環經濟產業園已成為目前國內產業鏈條最長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被命名為河南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上海寶鋼、中國電力投資總公司、中國石化、平煤集團等大型企業先后入駐園區;其中年產3600噸高純硅烷氣項目,技術世界領先,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城北產業集聚區培育了新能源、裝備制造、服裝制鞋及衛生用品等主導特色產業,被確定為第一批省級產業集聚區;全球最大的太陽能薄膜發電企業--漢能控股集團投資50億元,在產業集聚區開工建設河南襄城600兆瓦建筑一體化薄膜太陽能幕墻制造基地項目,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14年,兩個產業園區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0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3.3億元,利稅67.6億元。
五是環境宜居宜業。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重商、親商、安商、富商氛圍濃厚,經濟發展環境寬松優良。強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管理精細規范;城區亮化工程成效明顯,城市夜景燈光閃爍、流光溢彩,魅力璀璨,先后被評為省級園林城和省級衛生城。各項社會事業統籌推進,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是全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先進縣、國家科技進步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并順利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級評估驗收。
-
涇川縣人民政府門戶網主要為發布最新涇川縣要聞,提供涇川縣政府信息公開、涇川縣政務服務、涇川縣辦事交流等。
-
河東政務網-河東區是天津市中心市區之一,位于天津市東部。河東區是是市區連接濱海新區的前沿,是實現天津市經濟中心戰略東移的要地。自金代天津設“直沽寨”至今,河東區...
貴池區政府網-督促檢查各鎮人民政府, 街道辦事處, 區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對區政府公文、會議決定事項及區政府領導有關指示的落實情況并跟蹤調研, 及時向區政府領...
廣德縣公共資源交易監督管理局主要職責為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我縣建設項目交易、土地(含二級市場)交易、產權(含經營權)交易和政府采購等相關管理辦法并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