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位于秦、晉、豫三省交界,為陜西的東大門的門戶,全縣總面積526平方公里,人口16萬,28個村社區。近年來先后榮獲國家衛生縣城、全國群眾體育先進縣、全國三北防護林優質工程縣、省級園林城市、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爭先進位獎、省級雙擁模范縣等榮譽稱號,是國家資源轉型扶持縣。全縣整體工作滿意度調查連續三年全市排名第一。
千古雄關,千年古城。潼關于西漢初年設縣,東漢末年建關,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流傳著女媧摶土造人、夸父追日棄杖桃林等美麗傳說;潼關為千年雄關,千古名城,史書記載大小戰事82次;境內馬超刺槐、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等歷史遺存較多,旅游開發潛力巨大。
三河交匯,黃河東流。潼關位于黃、渭、洛三河交匯處,黃河由此自北東折,滾滾東流,形成天下黃河第一灣的奇偉景象,加之濕地綿延,蘆蕩密布,水鳥集聚,蔚為壯觀;潼關南望華山,北眺黃河,岳瀆相望成語產生于此,是華山與黃河對話的絕佳之地。
盛產黃金,華夏金城。潼關金、銀、鉛、鐵等儲量豐富,其中黃金資源得天獨厚,年產黃金8噸左右。1993年躋身全國第三產金大縣,2005年被中國黃金協會授予“華夏金城”稱號,2011年以來,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黃金十強縣”。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潼關醬菜歷經300年的發展獨具特色,1915年榮獲巴拿馬世界博覽會金獎,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黃河鯰魚湯、鴨片湯別具風味,八方食客慕名而來,潼關肉夾饃全國連鎖店已超過150多家;“關西夫子”楊震生于斯,葬于斯,“四知拒金”流芳千古。
近年來,潼關縣始終堅持“黃金立縣、旅游興縣”發展戰略,按照“轉型發展、城鄉統籌”工作思路,搶抓機遇、務實苦干、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增速加快、質量提高、結構優化、民生改善的喜人局面。
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41.1億元,較2013年增長10.4%;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8億元,較2013年增長14%;城鄉居民收入達到26101元和8381元,較2013年分別增長11.8%和13.4%,縣域經濟發展全省綜合排名52位,較上年靠前7個位次。(2015年1-6月份,全縣生產總值預計完成14.3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22.2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3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6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0元。)
堅持黃金立縣。打非治違“潼關模式”在全國推廣,中深部整裝開發進展順利,建成了200噸/日難選冶生產線、天和苑黃金精煉項目等,首飾城經營店戶達到115家。
實施旅游興縣。圍繞“一城三園一街”和“慢游潼關”兩大主題,全力打造潼關關河旅游品牌。電視劇《兵出潼關》登陸央視8套黃金強檔,《潼關歷代戰爭紀事》正式出版,潼關古城保護恢復、國家級黃河濕地公園等項目正在緊張施工。
持續民生改善。每年整合投資1億元,實施“美麗鄉村、美好家園”創建,重點實施全縣各村綠化、亮化、美化工作,徹底清理了全縣陳年垃圾,組建了鎮村專業保潔隊伍;開通了城區免費公交、農村免費數字電視和免費校車;基本實現全縣農村村部、文化廣場、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衛生室、治安監控等基礎設施建設全覆蓋。
創新社會管理。建成了集社會治安、交通管理和城市管理為一體的“三網合一”視頻監控平臺,健全了縣有 “人民之家”、鎮有“百姓之家”、村有“服務中心”三級便民服務體系,人民群眾幸福指數和安全感全面提升。
加強黨的建設。落實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從嚴管黨治黨,強化執紀問責,持續開展作風建設。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為統攬,連續四年開展“走村入戶、問計于民”主題黨建活動和“四評五議”活動。村級綜合改革穩步推進,村(社區)合并和支部換屆已全面完成。實行目標責任制考核“六到村”,推行績效考核“一定一保五掛鉤”,村干部每年最多可領取15000元。
-
-
-
-
漢中市人大常委會提供信息公開,新聞中心,會議報道,代表園地,選舉任免,人大論壇,機關建設,規章制度,縣區人大,專題報道,保密知識等。
商洛人社網是商洛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是為全市公眾提供人事、勞動、社保、公務員及事業單位招考信息發布等服務的政府公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