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城市地處遼寧省西南,遼東灣西岸,居“遼西走廊”中部。東南部瀕臨渤海,東北倚熱河丘陵,毗鄰葫蘆島市連山區、龍港區,西南隔六股河與綏中相望,西北同建昌接壤。全市總面積2113平方公里,全市轄28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總人口54.3萬,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溫泉之城、中國書法之鄉、中國泳裝名城、遼寧省歷史文化名城。興城為多民族聚居區,有漢、滿、蒙古、回等17個民族,其中滿族人口最多,占全市總人口的52%。
興城市地處北溫帶,屬亞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6℃,空氣良好天數達到95%以上,城市綠化率41%,全年氣候溫和宜人,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奇寒,春暖秋爽,是大自然恩賜的人間福地。
興城市是東北、華北兩大經濟圈的戰略“節點”, 京哈鐵路、京沈高速、秦沈客運專線、國道102線、遼寧濱海公路縱貫全境。500公里范圍內有北京、天津、沈陽、大連等多個大城市,毗鄰秦皇島港、葫蘆島港、錦州港,距錦州機場僅57公里,距沈陽市314公里,離首都北京415公里,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四通八達。
興城市依山傍水,東南沿海為平原,中部多為丘陵,西北部為山區。興城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境內物產資源十分豐富。有富饒的土地資源,遼闊的水產資源,豐富的礦產資源,聞名中外的旅游療養資源。興城以盛產水果著稱,為國家優質果生產基地。興城有84萬畝肥沃土地,特色農產品主要有大根蘿卜、馬鈴薯和優質花生。興城有76公里的海岸線,海產品尤為豐富。
興城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遠在原始社會,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殷商時代屬孤竹國地,戰國為燕地,秦統一后屬遼西郡,隋唐屬柳城、來遠兩縣分轄。興城之名源于遼代圣宗統和八年(公元990年),置嚴州設興城縣。明設寧遠衛城,清設寧遠州,1914年(民國三年)復用興城之名至今。明清時期,興城為北方軍事要塞?,F存興城古城,即為明清時期的寧遠古城。明末,寧遠城是明在遼東的軍事指揮中心,是遏制清軍入關的重要屏障。明政治家、軍事家袁崇煥駐守此城,重創清軍,取得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抵御住清軍的侵擾,拖延了明王朝滅亡的時間。興城古城之明清史跡標志著興城古城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興城是遼寧省歷史文化名城,興城古城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部分,是我國保存的有完整城墻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是東北地區保存下來的唯一一座明代古城,是中國北方古代軍事重鎮。興城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以境內的奇特自然風光及獨特的人文景觀著稱于世,以古城、溫泉、首山、海濱等景區為一體,構成興城海濱風景名勝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其中古城景區和海濱景區為國家AAAA級景區,溫泉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首山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興城文物古跡繁多,全市有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十余處,其中興城古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城發展旅游事業,受到中央領導和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1985年2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規劃和開發遼寧省興城旅游區的批復》,要把興城建成為我國北方沿海著名風景旅游區。自1983年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有六十多人次到興城視察,中央領導對興城旅游開發工作做出了“要把興城建成第二個北戴河”、“有膽有識、富國富民”、“旅游之城、興盛之城”等指示和題詞。國務院也曾派出專家組到興城指導旅游開發工作。2004年,興城市獲得國家旅游局頒布的“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同時,興城城墻作為明清城墻遺址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作為一項“金字招牌”,備受世人矚目,興城古城墻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美學的代表申報世界遺產,意味著它將成為人類社會共同的財富,世界將這樣難得的機遇給了興城,興城也必將成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時刻準備著迎接四海賓朋。
黃石市人民政府是黃石市的行政管理機關。黃石市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1950年8月建市,是新中國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設立的兩個省轄市之一。
南京市招生委員會是市政府負責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等項招生工作的專門委員會,南京市招生委員會辦公室是其常設的辦公機構。
懷柔信息網
-
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專注于發布武漢市要聞、工作動態、國務院要聞、通知公告等欄目內容。
長沙公交線路查詢,長沙公交地圖,長沙公交查詢,長沙公交路線查詢,長沙公交網,長沙公交車路線查詢,長沙公交車線路查詢,長沙坐車網,長沙公交查詢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