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北距省會合肥98公里,南至安慶市68公里,是皖西南的交通樞紐和承東啟西的通衢之地,更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前沿陣地和合肥經濟圈南翼門戶城市。206國道、合九鐵路、滬蓉高速等三大交通動脈縱貫全境,水路菜子湖通江達海,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現轄1個國家級桐城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省級雙新經濟開發區、12個鎮和3個街道,總面積1571平方公里,總人口75萬。
桐城歷史悠久,文風昌盛,為江淮文明的發祥地和集中地。春秋時期即稱桐國,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式建縣,1996年撤縣設市,歷時1200余年。其間人文勃興,代有英才。唐宋兩代的曹松、李公麟,一以詩名,一以畫顯。明末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方以智堪稱“十七世紀罕與倫比的百科全書式”大學者;張英、張廷玉“父子宰相”勤于政事,經世濟民,名揚天下;以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清代文壇200余年。近現代桐城名人有美學宗師朱光潛,一代大哲方東美,革命家、外交家黃鎮,農工民主黨創建人章伯鈞,巨型計算機之父慈云桂。京師大學堂首任總教習吳汝綸先生創辦的桐城中學已是百年名校。桐城是黃梅戲之鄉,孕育了以嚴鳳英為代表的一代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桐城也因此成為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譽。
桐城礦物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初步探明的礦藏有石墨、礬、花崗石、大理石、銅、鐵等10余種,被國家列為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有金錢豹、穿山甲、小靈貓、水獺、江豚、白鶴、巨蜥等,珍稀植物有銀杏、金錢松、鵝掌楸、杜仲等,藥用植物多達200余種。文化旅游發展迅速,擁有國家4A級嬉子湖生態旅游區、桐城活海旅游區和3A級桐城文廟?六尺巷景區,“國字號”中國桐城文化博物館建成,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區、玉雕文化產業園、投子山文化園等項目強力推進,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鴻潤集團成為國家工業旅游示范點,桐城躋身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文化旅游名城。
桐城民營經濟發達,產業特色鮮明。全市現有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15000余家,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個私企業完成工商稅收占全市總量的75%,8家民營企業進入全省50強,15家企業進入全省200強,上市掛牌企業總數達到11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1件,安徽省著名商標39件。市內現已形成以印刷包裝、機械制造、塑料加工、家紡服裝、建材化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導的六大優勢行業,先后被授予“中國包裝印刷產業基地”、“中國塑料包裝產業基地”、“中國農產品加工基地”、 “中國羽絨家紡名城”、 “中國輸送機名城”、 “中國刷業城”等稱號。
改革開放以來,桐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先后榮獲“全國鄉鎮企業百強市”、“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全國體育工作先進市”、“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市”、“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市”、“全國綠化模范市”、“安徽省教育強市”、“安徽省衛生城市”、“徽商最具投資潛力城市”、“溫商最具投資潛力地區”、“首屆安徽省文明城市”等稱號。
201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7.5億元,增長9.5%;財政收入22.66億元,增長0.5%;規模工業增加值124億元,增長13.1%;固定資產投資221.4億元,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1億元,增長13%;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53元,增長10.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3元,增長13.1%。
桐城是一座文明開放、宜居宜業、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面對新的戰略機遇,全市上下將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立市、人文興市、城鄉統籌、創新推動四大戰略,以和諧優良的環境和高效優質的服務,竭誠歡迎國內外朋友來桐城休閑旅游,投資興業,廣泛合作,共謀發展。開放的桐城將與您攜手并肩,共創美好未來!
中國中山政府網站(也叫中山市政府門戶網站)由中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主辦,中山市信息中心承辦,設中山市政府門戶網站編輯組負責門戶網站的建設管理工作。
中國消費服務網是由中財卓創智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規劃運營的集全球最權威消費領航平臺、全國最大增值促銷管理平臺、全國最具消費行業競爭力的專業消費服務平臺三最...
普利茲克獎是建筑行業的諾貝爾獎,由美國芝加哥普利茲克家族通過旗下凱悅基金會于1979年創立,頒獎儀式選擇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物內舉行。
-
松滋市人民政府主辦,含松滋概況、政務、政策法規、市民企業三農服務、招商引資、辦事指南等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