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州區是上饒市的主城區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國土面積339平方公里,城區建成區面積40平方公里,全區總人口41.6萬,城鎮化率69.6%,轄一鄉、三鎮、五街道。
歷史悠久、信州區自東漢建安年間設縣以來,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2000年10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消縣級上饒市,改為信州區。這里,是明朝宰相夏言的出生地,是世界第一部《茶經》的作者、唐代“茶圣”陸羽、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久居地,方志敏、邵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留下戰斗的足跡。
素有“豫章第一門戶”的美譽,地扼贛、浙、閩、皖四省之要沖,是長三角經濟區、海西經濟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結合部,既是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腹地,又是承東啟西的咽喉要地,同時也是實現上饒在江西東部崛起的橋頭堡。滬瑞高速、浙贛鐵路、320 國道等穿境而過,1—3 小時可達杭州、南昌、武夷山、衢州、景德鎮等5個機場,也可以到達婺源、廬山、三清山、武夷山、龍虎山、龜峰、千島湖等7個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在建的京福、杭南長高速鐵路呈“十字型”在我區境內交匯。建成后,信州區到上海只需1個半小時,到北京也只要6個小時。城郊三清山機場正在籌建。
信州自古鐘靈毓秀,人才輩出,這里有國家級紅色教育基地――上饒集中營,有國家級森林公園――云碧峰森林公園,有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的五桂塔和龍潭塔,有江西省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河穿城而過,匯入鄱陽湖。城區山環水繞,是全國十三座空氣、水質量最好的城市之一,是一座人文、山水與生態完美結合,極具魅力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充滿生機的山水園林城市,榮獲“中國綠色名區”稱號。
信州地處“吳頭楚尾”,自古就是贛、浙、閩等省邊際貿易重鎮,商賈云集,店鋪林立,這里的人民自古就有濃厚的經商、創業氛圍,史書稱為“信之為郡,江東望鎮也”。城區現有40余家各類市場,有16條功能各異的特色街,有15個交易額億元以上的市場商場,有安利、肯德基、蘇寧電器、洪客隆、步步高等一批國際國內知名商貿企業,建有全省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營業面積達7萬平方米的億升廣場,形成了“城內大商場、城郊大市場、城中特色街、城外大物流”的商貿布局,一個充滿活力的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已初具規模。
信州區水、電、勞動力資源豐富,原材料價格、基礎設施費用相對較低。初步形成了商貿物流、有色金屬、機電光學、紡織服裝、水鉆加工等重點產業,可以有效對接海內外相關產業的梯度轉移,投資回報率高,一批批海內外客商紛至沓來到信州投資創業,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80多家。榮獲“浙商投資最佳城市”、外商眼中“最具投資潛力的中國城市”、“首屆江西投資環境十佳城市”等稱號。籌建一年多的占地5.6平方公里的上饒經濟開發區朝陽產業園已有簽約入園企業40家,投產企業9家,在建企業14家,落戶了總投資5億元的水鉆加工和總投資30億元的浙贛鞋業兩個“園中園”項目,2010年園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億元以上,利稅億元以上。
今年來,區委、區政府積極策應市委、市政府打造“一個樞紐(贛浙閩皖交界區域交通樞紐)”,建設“四個基地(產業承接基地、農產品加工供應基地、旅游休閑基地和商貿物流集散基地)”的戰略部署,堅持走“工業支撐、商貿興區”的發展路子,大力實施趕超發展戰略,搶抓機遇,乘勢而上,開拓進取,奮力拼搏,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努力化解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全面超額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2010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15.4億元,增長13.9%;財政總收入7.8億元,增長50.1%;一般預算收入5.9億元,增長66.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6億元,增長20.4%;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72.6億元,增長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3億元,增長20.2%;外貿出口1.5億美元,增長9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88元,增長11.1%;農民人均純收入6969元,增長15%。
-
贛州市政府信息公開網站專業為你提供政府信息公開指南、市政府各部門信息公開、政府信息公開年報、政府信息公開月報等。
-
普利茲克獎是建筑行業的諾貝爾獎,由美國芝加哥普利茲克家族通過旗下凱悅基金會于1979年創立,頒獎儀式選擇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物內舉行。
江蘇豐縣網是豐縣政府門戶網站,提供專題服務、網上辦事、網上查詢、常見問題解答等服務類欄目和信息。
國家保密局網專注于發布保密工作動態、時政要聞、政策法規、宣傳教育、保密科技等欄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