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祭網”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新華網共同籌辦,包含中、英、日三種文字版本,于2014年7月6日正式上線。
為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二戰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造成的深重災難,2014年2月底,中國決定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一符合國際慣例、順乎國內民意的決定,受到了國內外輿論的一致好評。2014年12月13日,第一次國家公祭將在南京舉行。
設立“國家公祭網”旨在進一步普及國家公祭相關知識,將對死難同胞的紀念常態化,方便全球華人及愛好和平的國際友好人士隨時隨地了解史料信息、悼念死難者,在提醒世人不忘歷史教訓的同時,進一步向世界傳遞國人反對戰爭、珍愛和平的理念。
公祭網設計以血紅、黑色與白色等三種色調為主,凸顯了對死難者的哀思與祭奠。網站已完成第一階段建設,根據對象的不同,中文版主要分為公祭資訊、海外公祭、在線公祭、公祭回音、公祭教育、公祭知識和網上史料館等七大板塊。英文版和日文版均分為在線公祭、公祭資訊、公祭知識、論壇互動等四大板塊。
作為“國家公祭日”的重要依托,公祭網無論設計框架還是內容分類,均體現了權威性、即時性、學術性、國際性、知識性與互動性。權威性,即公祭網由新華網承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負責內容把關;即時性,即隨時發布相關新聞,并對重點新聞進行評論;學術性,即搜集整理各類以日軍侵華歷史、南京大屠殺歷史為主題的專家言論、名人觀點、學術論著等;國際性,即設計內容針對全球網民,既有多種文字版本,又按不同地區設立了公祭區域,如港澳臺公祭、東南亞公祭、歐洲公祭、非洲公祭等;知識性,即公祭網本身承擔了國家公祭知識的普及功能,設有專門板塊介紹何為公祭、為何公祭等。
媒體報道,自國家公祭網上線以來,不少網友前去在線緬懷先烈,寄托哀思。截至2014年07月7日17時30分,網站上線不足兩天,已有505136人通過點燭、獻花、敲鐘等形式參與祭拜,發表祭文、詩詞、楹聯共1568篇。百度“國家公祭網”相關網頁1117萬多個,相關微博閱讀超30萬次。通過國家公祭網進行祭拜的網民數量一直在持續增加。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成立于2005年8月。舉報中心的工作目標是維護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維護網民權益,搭建公眾參與網絡治理的平臺,建設文明健康有序的網...
-
重慶市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產業聯合會是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的行業協會組織,專門為政府、科研機構以及企業等提供政策研究、市場調研、供需對接、項目申報、成果轉換等綜合服務。
-
麗水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是根據國務院《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2002]350號)、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住房公積金管理的通知》(國發[2002]12...
龍陵縣人民政府設置23個工作部門: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縣發展和**局、縣工業商務和科技信息化局、縣教育局、縣民族宗教事務局、縣公安局、縣監察局、縣民政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