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縣地處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南側,呈月牙形拱衛省城福州,東鄰福州市區、長樂市、羅源縣,南接福清市、永泰縣,西抵閩清縣,北靠古田縣,是全省離省會最近的一個縣。現轄1個街道8鎮6鄉315個行政村(居),土地面積2136平方公里,總人口75萬人(含福州大學新校區師生近12萬人)。獨特的發展歷史、地理區位和生態環境等條件賦予我縣獨特的發展優勢。
一是同城優勢:縣城距離福州市中心僅20公里,閩江有100公里從中部流貫全境,全縣有7個鎮與市區接壤或隔江相望,洪塘、橘園洲、浦上、灣邊、烏龍江等5座大橋把閩侯與福州城區連成一片,平原鄉鎮均可以在15分鐘內上高速公路,形成環市區30分鐘交通圈,區位十分優越,能最大限度地接受福州市同城化發展帶動.
二是人文優勢:閩侯縣歷史悠久,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居住于此,創造了“曇石山史前文化”,被稱為“福建文明從這里開始”。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設冶縣至今,歷為王都、省、郡、路、州、府駐地。特別是近現代人才輩出,有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報界先驅林白水、民主革命者林覺民、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二七”工運領袖林祥謙、天文學家張鈺哲、化學家侯德榜、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統總指揮黃春平等,僅閩侯籍“兩院”院士就達11名。福州大學新校區選址我縣上街鎮,已有12所高等院校入駐,聚集師生12萬人,為我縣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人才支撐和技術支持。
三是環境優勢:閩侯縣風景秀麗,境內名山、名寺、名園、名居繁多,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十八重溪、全省八大旅游品牌之首的曇石山文化遺址、國家森林公園旗山及漢族地區重點寺院、“南方叢林第一”的雪峰寺等多處旅游勝地。閩侯縣氣候宜人,環境舒適,空氣質量長期保持國家二級水平,在福州各縣市區中列中上水平,縣境內閩江水質達標率為100%,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閩侯縣資源豐富,物產豐饒,境內水域面積1.23萬公頃,水力資源蘊藏量達9.87萬千瓦;林地面積15.0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7%,綠化率86%;已探明礦產有金、鎢、鉬等21種,閩江河沙蘊藏量達7462萬立方米;南嶼雙龍、白沙湯院和荊溪光明等地是著名的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地;縣內盛產柑桔、荔枝、龍眼、橄欖四大名果,是“中國橄欖之鄉”。
四是載體優勢:閩侯縣有較大的腹地,全縣有2136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區面積1064平方公里,已成為接受中心城市輻射和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區域。依靠豐富的腹地資源,我縣注重以園區建設帶動工業發展,共規劃工業區面積107.07平方公里,近年已初步形成了“兩區三園”的工業發展格局,載體優勢逐步顯現。青口投資區屬省級汽車工業園區,是省市重點打造的汽車生產基地,規劃面積58平方公里,以發展汽車為主,目前已有245家企業,2010年全區實現產值260億元。閩侯經濟技術開發區涵蓋荊溪、甘蔗、竹岐、白沙等鄉鎮,規劃工業用地25平方公里,已入駐企業82家,已竣工59家,2010年全區產值突破40億元。海西高新技術產業園位于上街鎮,總規劃面積68平方公里,現已入駐37家企業。福州生物醫藥和機電產業園位于南嶼鎮,總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目前已引進兆元光電、海寰生物等22項項目。同時,規劃建設3000畝鴻尾榜上和1300畝白沙南山洋鄉鎮工業區,形成省市縣鄉各級工業集中區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中國上海”是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親自關心、指導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政府門戶網站,始終堅持以努力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為目標,以“為民、便民、利民...
重慶市石柱縣人民政府
-
The United Nations specialized agency with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afety and sec...
-
人民網,是世界十大報紙之一《人民日報》建設的以新聞為主的大型網上信息發布平臺,也是互聯網上最大的中文和多語種新聞網站之一。作為國家重點新聞網站,人民網以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