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是湖南省縣級市,由株洲市代管。醴陵位于湖南省東部,東為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上栗縣,北靠湖南省內瀏陽市,西接株洲市區以及株洲縣,南為攸縣。醴陵市轄26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區,總面積2157平方公里,總人口105萬。
醴陵盛產陶瓷、花炮,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產地、中國“國瓷”、“紅官窯”所在地和花炮祖師李畋故里,是“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花炮之都”之一。
2014年9月16日,設計最高運營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滬昆高鐵南昌至長沙段正式開通運營,醴陵東站正式運營,標志著本市進入高鐵時代。
2015年,根據《2015年中國工業報告》首次發布的中國工業百強縣名單,醴陵市位列中國工業百強縣93位。
2015年8月22日,第十五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榜單出爐,醴陵市排名第82位,較上年排名第84位再前進2個名次,綜合實力居湖南省縣域前四強。
植物資源豐富,具備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林木生長的良好自然條件。瓷土、陶土、耐火泥、石灰石、沙石等非金屬礦產和鉛、鋅等金屬礦產蘊藏豐富。
已發現的礦種有鈾、金、銀、鐵、錳、鉛、鋅、煤、石灰石、瓷泥等23種,礦產地117處,其中大型礦床1處,中型礦床6處。
2012年末,醴陵市戶籍人口為105.5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0.26萬人,非農業人口15.28萬人;在總人口中,男性53.96萬人,女性51.58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461:1。符合政策生育率90.3%,人口自然增長率7.48‰。年末常住人口為95.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8.48萬人,農村人口47.32萬人。按常住人口比例計算,城市化率達到50.61%。
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0.7億元,增長14.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8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60.7億元,增長15.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2億元,增長14.4%。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依次為4.6%、71.5%和23.9%,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7個百分點、10個百分點和3.3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1830元。
2012年,醴陵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位列中國第94位,穩居全省四強。醴陵市實現GDP395.3億元,增長12.6%;完成財政總收入36.3億元,增長27.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6億元,增長3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4771元、13347元,分別增長13.6%、17.1%。
2012年,醴陵市申請專利789件,其中發明專利74件;授權專利594件。科技計劃項目立項申請34項,科學技術本級支出3590萬元。年末擁有高新技術企業32家,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62.17億元。2012年,醴陵市共有各級各類中、小學校262所,其中小學205所,初中3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1所,高中1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有幼兒園243所。在校學生、在園幼兒共119312人,其中:中學生33705人,小學生53992人。醴陵市高考上線率為98.44%,比2011年提高9.45%。其中,二本以上上線人數為1518人,上線率為46.45%,比2011年提高2.68%;一本上線人數為414人,上線率為12.67%,比2011年提高5.81%。建設義務教育合格學校30所,合格率達100%,醴陵市小學入學率為100%,輟學率為0,升學率為100%;初中入學率為100%,輟學率為0.42%,升學率為95.43%。
截止到2011年,醴陵市共有中學55所,小學190所。醴陵沒有大學,醴陵市陶瓷煙花職業技術學校是唯一一所公辦職業學校,中學以醴陵一中知名度最高,醴陵二中以淳樸的學風,踏實的辦學特色備受矚目,醴陵四中以藝體特長生聞名于醴,一、二、四中均為湖南省示范性高級中學。
醴陵市是湖南省縣級市,由株洲市代管。醴陵位于湖南省東部,東為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上栗縣,北靠湖南省內瀏陽市,西接株洲市區以及株洲縣,南為攸縣。
-
-
略陽縣屬于陜西省漢中市,位于陜西省西南部,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地帶。始建縣于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其用武之地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陽”,故名略陽。
清江浦區政府門戶網主要發布新聞資訊、政務動態、區縣快訊信息,以及提供個人辦事、政務服務、政民互動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