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阿克蘇市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塔里木盆地的西北邊緣,天山南麓,阿克蘇河沖積扇上。北靠溫宿縣,南鄰阿瓦提縣,西與烏什、柯坪兩縣相毗連,東與新和、沙雅兩縣接壤,東南部伸入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和田地區的洛浦、策勒兩縣交界。地理坐標為北緯39°30′~41°27′,東經79°39′~82°01′。阿克蘇市城區坐落在多浪河畔,位于北緯40°10′,東經80°16′。東北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直線距離666千米,公路里程1 010千米。地處烏魯木齊與喀什之間,扼南、北疆交通要道,為南疆重鎮。中共阿克蘇地委、阿克蘇行署、阿克蘇軍分區、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師部等黨政軍機關均駐市內,為阿克蘇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于塔里木河上游,因水得名,維吾爾語意為“白水城”,古為秦漢之際西域三十六國的姑墨、溫宿兩國屬地,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也是龜茲文化和多浪文化的發源地,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譽。阿克蘇市總面積1.82萬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37.59平方公里。市轄 4鄉2鎮1場、7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2.8萬人,由維、漢、回、哈等30個民族組成。
歷史沿革
阿克蘇市歷史悠久?!鞍⒖颂K”系維吾爾語。“阿克”意白色,“蘇”水也。古代為西域姑墨國舊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定是名,原為道名,清光緒年間置縣時,道名隨之沿為縣名,稱阿克蘇縣。民國2年(1913) ,溫宿本府改為阿克蘇縣。民國17年(1928),阿克蘇道改為阿克蘇行政區,阿克蘇縣受其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8年5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阿克蘇縣與溫宿縣合并為阿克蘇縣,1962年10月又恢復溫宿縣,阿克蘇縣依舊存在。1978年阿克蘇縣受阿克蘇地區行政公署管轄。1983年9月,撤縣建市(縣級)。
行政區劃
1983年8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阿克蘇縣,設立阿克蘇市(縣級市)。以原阿克蘇縣的行政區域及溫宿縣境內阿克蘇地區紅旗坡農場和實驗林場的五、六隊為阿克蘇市的行政區域。1984年5月7日,召開阿克蘇市首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阿克蘇市人民政府,完成撤縣設市工作,阿克蘇市仍隸屬阿克蘇地區行政公署管轄。1983年8月至1984年6月,阿克蘇市區仍沿襲原阿克蘇鎮區劃。1984年1月9日縣良種場更名為阿克蘇市良種繁育場(簡稱市良種場)。1984年5月,阿克蘇市在政社分開中,按照1社(人民公社)1鄉的原則建立鄉人民政府,市屬農村共設7個鄉、128個村民委員會(簡稱村委會,由公社大隊改設)、526個村民小組(自然村,由公社生產小隊改設)。1984年7月18日起,撤銷阿克蘇鎮,將原鎮屬的街道辦事處升格為鄉科級,直接受市政府管轄。1989年12月29日,經阿克蘇地區行署批準,阿音柯鄉更名為阿依庫勒鄉。1998年,經自治區民政廳批準,阿依庫勒鄉改為阿依庫勒鎮。1989年12月29日,原哈拉塔改譯為喀拉塔勒。1996年,經自治區民政廳批準,撤鄉改鎮,并成立喀拉塔勒鎮人民政府,下轄28個行政村、101個村民小組。2005年5月20日,經自治區民政廳批準,原托喀依鄉移交兵團農一師管理。2010年底,下轄4鄉2鎮1場,122個村民小組。
街道辦事處下設居民委員會 (簡稱居委會),其中蘭干街道辦事處下設居委會5個;英巴扎街道辦事處下設居委會3個;紅橋街道辦事處下設居委會4個;新城街道辦事處下設居委會4個;2000年初,成立南城街道辦事處,轄下6個居委會;2012年初,成立柯柯牙街道辦事處,轄下6個居委會;2014年11月,成立多浪街道辦事處,轄下4個居委會。
經濟發展
阿克蘇市2010年至2013年四年來,全市地方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79.61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143.8億元(現價,下同),年均增長21.7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由2010年的8.15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15.04億元,年均增長22.66%;固定資產投資由2010年的45.02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120.4億元,年均增長38.8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10年的34.63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55.21億元,年均增長16.8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4709元增長到2013年的21840元,年均增長14.08%。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7253元增長到2013年的11837.71元,年均增長17.74%。
阿克蘇市工業經濟增加值由2010年的13.73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26.38億元,絕對額四年累計凈增一倍,年均增速保持29%以上的較高增長態勢,增速分別為:17.2%、37.42%、41.19%和22.1%。
全市重工業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20.46億元,同比增長64%;輕工業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5.22億元,同比下降7%。全市規模以上35家企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23.28億元,占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的91%,同比增長43%。
阿克蘇市政收入由2010年的122607萬元,增加到2013年的193625萬元,年均增長14.48%。年均增長率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的較高區間,平均每年阿克蘇市財政收入對全地區貢獻率在20%左右,收入總量均在阿克蘇地區第一方陣前列。
阿克蘇市財政支出由2010年的193436萬元,增加到2013年的319491萬元,年均增長16.29%。2010年至2013年財政支出累計完成95.39億元。
農業發展
阿克蘇市設施農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每年平均以1500畝以上的速度增長,累計建設發展設施農業面積5000畝,截止2013年底,全市設施農業總面積已達3.51萬畝。阿克蘇市在穩定林果業總面積62.16萬畝的基礎上,掛果面積由2010年的40.51萬畝增加到2013年的57萬畝,總產果品由24.08萬噸增加至37.71萬噸,其中:紅棗掛果面積由18.14萬畝、產量3.43萬噸增加到31.05萬畝、11.59萬噸;核桃由12.21萬畝、1.29萬噸增加到15.29萬畝、1.98萬噸;蘋果由3.87萬畝、8.46萬噸增加到4.27萬畝、10.22萬噸;香梨由5.44萬畝、9.09萬噸增加到5.81萬畝、12.95萬噸。農民人均林果純收入由2010年的2869.85元增加到2013年的5655元,林果收入由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9.6%增加到47.8%。林果業經過四年的發展,林果農民人均純收益增加2倍,林果業增收效益顯著。
民生工程和社會事業
2010至2013年,阿克蘇市堅持以財政優先保障民生,四年來投入民生資金43.46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0%以上。完成義務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96億元,實施了一大批“雙語”幼兒園、寄宿制學校、抗震加固等工程。進一步推廣學前兩年“雙語”教育,學前“雙語”入園率達到81.9%,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99%,初中適齡少年毛入學率101.48%,15周歲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為99.8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64.8%。全市千人人均衛技人員、病床數分別達到1.29人、4.15張。連續多年人口自然增長保持平穩態勢,增長率控制在12‰以下。社會保障工作得到加強。啟動“兩后生”整建制教育培訓、就業工作,累計招錄“兩后生”學員1449名,累計新增就業人數2632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3.28萬人、失業保險3.84萬人、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3.66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99.8%,建成5個鄉鎮衛生院、47個農村標準化衛生所,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生活補貼每月按標準全部發放到位。累計發放定期撫恤補助金1614人次1279.48萬元。投入了18.9萬元對14座散葬烈士墓進行修繕。共接收城鄉退役士兵230名,全市有五保人員313人,集中供養187名。累計流浪救助238 人,救助資金40余萬元。先后救助救災累計人數12.38萬人次,救助資金1168萬元。
2013年末,阿克蘇市共有正式在職在編教職工 4456人,其中幼兒園教職工217人,小學教職工2253人,初中教職工 1565人,高中教職工421人。阿克蘇市城區有通高中4所,新建杭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阿克蘇市高級中學。
四年來阿克蘇市共爭取到由國家免費發放的“村村通”直播衛星設備18339套。于2013年9月全部安裝調試完畢,并交付使用。
四年來阿克蘇市四鄉二鎮一場共舉辦了鄉村百日文體活動1602場次,村隊參與活動率達到100%,參與人數達到3萬余人(次),觀眾人數達35萬人(次),連續四年阿克蘇市被評為阿克蘇地區鄉村百日文體活動先進縣市,連續三年被自治區評為自治區鄉村百日文體活動先進縣市。
四年來阿克蘇市參加新農合人數為444702人。各類醫療機構306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個,鄉鎮(場)衛生院9 個,村衛生室122個,民營醫院14個,診所、醫務室、門診部150個,開放病床1745張,每千人口擁有病床數4.15張。
阿克蘇市2013年末,已實現農村供水管網覆蓋的有122個行政村。全市各鄉鎮行政村的供水管網覆蓋率為83%,農村自來水入戶達29620戶,入戶率達85%。自來水受益人口約為16.59萬人。累計投入資金15.92億元建成居富民房15650戶。
-
中共平昌縣委組織部網站專業為你發布最新平昌縣要聞、黨建工作、干部工作、政策法規、組工動態等全面的內容。
-
-
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北京市商會)始創于一九五一年六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非公有制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為主體的人民團體和商會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系非公有制經濟人...
賽迪-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是由中國電子工業發展規劃研究院、信息產業部計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軟件評測中心)、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中心、中國電子報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