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位于云南省東北部、金沙江下游右岸,與四川、貴州接壤,處于云貴川三省結合部,轄1區10縣,國土面積2.3萬平方公里,現有人口582.95萬人。
歷史悠久。古稱“朱提”、“烏蒙”,是中原文化傳入云南的重要通道,古“南絲綢之路”之要沖,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發祥地之一。1935年2月,中央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中共中央在威信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為中國革命開啟了新的篇章。
人才輩出。近現代以來,曾誕生和哺育了抗日名將羅炳輝,中共早期革命先驅劉平楷,云南共產主義運動先驅李國柱,辛亥革命元老、護國名將張開儒,愛國將領龍云、盧漢、曾澤生,國學大師姜亮夫,當代英雄徐洪剛等一大批雄才俊杰。當代,涌現出一大批活躍在中國文壇的作家、作者,形成了備受省內外廣泛關注的“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學現象”。
區位獨特。東南面與貴州畢節地區相接,西南面與曲靖會澤、昆明東川相連,西面、北面、東北面與四川涼山、宜賓、瀘州毗鄰,處于昆明、成都、貴陽、重慶四大中心城市輻射的交匯地帶,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云南北大門”之稱。內昆鐵路、昆水高等級公路、昭通機場、萬里長江第一港——水富港等初步形成了立體交通網絡,正成為云南連接長江經濟帶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門戶,內地入滇乃至南下東南亞、南亞的便捷通道。
地形復雜。位于云嶺高原與四川盆地的結合部,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屬典型的山地構造地形,山高谷深。市內平均海拔1685米,其中市政府駐地海拔1920米,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縣藥山),最低海拔267米(水富縣滾坎壩),形成了大山包、黃蓮河、銅鑼壩、小草壩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迷人風光。屬亞熱帶、暖溫帶共存的高原季風立體氣候區域。
資源富集。素有“資源金三角”和“聚寶盆”的美譽。水能蘊藏量巨大,建設中的溪洛渡、向家壩、白鶴灘3座巨型水電站總裝機超過3400萬千瓦;到“十三五”中期,隨著水電、火電、煤炭基地的全面建成,昭通將成為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礦產資源豐富,已知礦種33種,煤、硫鐵礦儲量居全省首位。煤炭儲量165.8億噸,其中昭通壩區褐煤儲量81.9億噸,為我國南方最大的褐煤田。昭通是云煙的主產區之一,是全國山崳菜、馬鈴薯、白魔芋種植最適宜生長和種植面積最大的區域,是我國南方優質蘋果基地,全國品質最優的野生天麻的核心區域。昭通人力資源豐富,每年有120多萬農民外出務工,勞動力優勢明顯。
風景獨特。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有漢碑書法、晉墓壁畫、五尺古道、袁濨摩巖,有羅柄輝將軍故居、扎西會址、清官古亭、望海古樓等。自然風景獨特,溫泉、溶洞景致怡人,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水富銅鑼壩、省級風景名勝區黃連河瀑布群等奇特景觀讓人流連忘返,溪洛渡、向家壩、白鶴灘電站截流后,300公里高峽出平湖動人心魄。
在中央和省的堅強領導下,昭通人民立足推進科學發展,有效應對困難挑戰,勇往直前不動搖,真抓實干不懈怠,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社會事業長足進步,人民生活顯著改善,譜寫了昭通富民強市跨越發展的歷史新篇。“十一五”期間,全市生產總值上升到379.6億元,年均增長12.5%;人均生產總值上升到7075元,是“十五”期末的1.7倍;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末的25∶36.9∶38.1調整為2010年的19.5∶46.1∶34.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上升到25.6億元,年均增長24.7%,是2005年的3倍;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77億元,是“十五”時期的4.4倍,年均增長30.7%。全市呈現出經濟穩健前行、城鄉統籌發展、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進步的良好局面。
圍繞省委、省政府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強省和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的戰略部署,結合昭通自身發展特征和基本條件,“十二五”期間昭通的發展定位是:建設“四基地一屏障一走廊”(411),即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中國西部重要的能源產業基地、新型載能產業基地、生物產業基地、產業轉移承接基地、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和中國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的雙向大走廊(中國內地通往南亞東南亞以及云南通往成渝經濟區、長江經濟帶和中國內地的大走廊),成為西部大開發的特色區域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新興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