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原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處首都北京、煤都大同和皮都張家口之間,距北京市280公里、大同市78公里、張家口市140公里,毗鄰山西、靠近內蒙。全境東西長82公里,南北寬約27公里,總面積1849平方公里。
全縣轄5鎮,9鄉;301個行政村,382個自然村;全縣總人口27.6萬,其中農村人口20.1萬。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建制,西漢設桑干、東安陽、陽原三縣。陽原名意為陽水流經之地,治屬幽州。唐屬河東道蔚州安邊縣。遼屬西京道大同府,在今西城置弘州,轄永寧和順圣2縣。金、元繼置,明初撤消。明為京師左衛地,宣德初復置10個馬坊,以為官牧之地;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筑順圣川東城和西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名西寧縣。民國二年(1913年)復漢故名陽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晉察冀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先后與蔚縣、懷安、天鎮合并。1945年8月陽原第一次解放,屬察哈爾省第六專區。1948年3月25日,陽原縣第二次解放。1952年11月劃歸河北省張家口地區(市)至今。1958年9月陽原并入蔚縣。1961年5月恢復現今陽原縣建制。
地處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過渡帶,陰山余脈與恒山余脈復合處。境內南北環山,桑干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呈兩山夾一川的狹長盆地。海拔最高點2045.9米,最低點778米,平均海拔1100米。境內山區占27%,山麓平原占57%,河川占16%。全縣耕地面積總資源73.6萬畝,常用耕地面積60.4萬畝,其中水澆地32.8萬畝。
全縣基本屬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夏季雨熱同季,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干燥,晝夜溫差大,小氣候特征明顯。年平均氣溫7.7℃,七月氣溫22.7℃,一月氣溫-10.2℃,年均溫差33.4℃,穩定通過10℃以上積溫3125℃。日照充足,年均日照總時數為2842.4小時,年總輻射140.6千卡/平方厘米。作物生長期適中,平均全年無霜凍日期136天,年均降水量364.6毫米。
水力資源:境內河流屬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其中,桑干河源自山西寧武縣管冷山下,直線流程80 km,曲線流程103.75 km,流域面積1777 km2;壺流河源自廣靈縣望狐村,直線流程10.5 km,曲線流程14.7 km,流域面積62 km2。此外,縣內洪水流域較多,各種侵蝕溝多達901條,年均過境水量4.81億立方米,常年可用洪水量3626萬立方米。地下水儲量約為7636萬立方米。
電力資源:全縣現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1座,35千伏變電站8座,兼為大秦鐵路和地方用電服務。
通信設施:全縣固定電話用戶達32665部,移動電話用戶達128075部,多媒體互聯網用戶7600戶。
縣境內東西走向的大秦鐵路、宣大高速公路和109國道橫貫全境80多公里,是貫通京津和晉蒙的主要通道,與207國道、112國道、張石高速、天走線、永蘆線及宣大高速、張石高速連接線等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全縣公路總里程達1256.3 km,其中,宣大高速80.4 km,張石高速17.14 km,國道(109、112、207)104.6 km,省道(天走線)43.6 km,縣級公路(永蘆線)102.5 km,宣大連接線四條20.8 km,張石連接線7.9 km,鄉村道路603.545 km,村道257.8 km,在全省屬交通大縣。
初步探明,全縣有礦藏55種,礦點178個。主要有煤、石灰石、大理石、玄武巖、沸石、膨潤土、瑪瑙、磷、鐵、鋁、錳、銅、鉬、石墨等。其中原煤總儲量4.27億噸,主要是煙煤、常煙煤和褐煤,發熱量達6200—7200千卡,且煤層淺、易開采;石灰石預測儲量達10億噸以上,其中具有開采價值的約5億噸;磷儲量,C1級6051.1萬噸,含P2O52.38%,折礦480萬噸;C2級11701.5萬噸,含P2O52.64%,折礦1070.3萬噸,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低品位磷礦;赤鐵、磁鐵儲量320萬噸;膨潤土總儲量3200多萬噸,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優質膨潤土;石墨儲量3000萬立方米,可全部露天開采;鐵鋅鉬儲量2118萬噸;優質礦泉水5處,水溫43.5℃,內含1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可作為飲用、醫療和洗浴礦泉水綜合開發利用。
位于境內的泥河灣地層,是中國和世界進行第四紀地層對比的標準剖面。泥河灣層是包括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的跨時代地層,記錄了200—300萬年來泥河灣古湖變遷的完整過程。地層中飽含著古湖時期的動植物化石古人類活動的遺跡,形成了一個“天然博物館”,是研究我國古人類、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及新構造運動學的寶地,在國際地質界和考古界享有盛譽,尤其是在世界早期人類起源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泥河灣的系統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特的文化現象—泥河灣文化。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我國地質和考古工作者相繼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和研究,已發現早期文化遺存的遺址80多處,其中100萬年以上的就有25處,全國共30處。距今136萬年前的小長梁早期遺址區、10萬年左右的侯家窯中期遺址區和1萬年左右的虎頭梁晚期遺址區,統稱為泥河灣遺址群,被公認為“世界人類及其文化起源中心”,在國內和國際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在我國人類起源史上,泥河灣作為中華民族的起源地載入史冊。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起始格上記載:“距今100—300萬年,人類已出現在中華大地……我國云南、四川、陜西、河北已發現這一時期直立人化石和文化遺存,最北一處是河北陽原小長梁。”2001年10月,馬圈溝遺址又有新的重要發現,此處人類進餐的遺跡經有關考古專家確認距今約二百萬年前。馬圈溝遺址是迄今為止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具有確切地層的人類活動遺址。泥河灣被譽為“人類的東方故鄉”,泥河灣遺址群于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2日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10月被列入國家“十一·五”大遺址保護項目,在全國100處大遺址保護項目中排列36位,在全省排第一位。
立足自身優勢,圍繞“調結構、促轉變”的思路,全力發展振興泥河灣文化旅游、煤炭物流、皮毛加工、礦產品精深加工、陶瓷制造、畜牧養殖加工、葡萄杏扁種植加工、設施農業八大重點產業,切實提高經濟綜合實力,全縣經濟保持了更好更快發展。
1、農業經濟。縣內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黍子、馬鈴薯、雜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籽、葵花等。常年糧食作物總播面積54萬畝左右、油料面積6萬畝左右。畜牧業發展以大牲畜和雞、兔、羊、豬等為主。其中,蛋雞、獺兔、奶牛等各類養殖小區建設穩步推進,奶牛規模養殖達到80%以上。林草業發展迅速,大杏扁種植面積達30萬畝,掛果面積達11.3萬畝,供佛杏種植面積達1萬畝,掛果面積達5000畝。全縣天然草場68萬畝,其中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多年生牧草突破10萬畝。水資源開發利用。全縣已建成千畝以上灌區2處,萬畝以上灌區2處,擁有小型水庫20座、坑塘122座、揚水站(點)147處,機電井1134眼,其中自流井17眼,清水渠道259.94公里,洪水渠道560.94公里,各類防滲渠道1272.41公里。全縣有效灌溉面積達32.8萬畝,其中保澆地面積達19.26萬畝,節水灌溉面積16.62萬畝。
2、工業經濟。近年來,工業企業堅持走外向型經濟發展之路,努力開拓國際市場,著力增強出口帶動能力。目前,全縣已初步形成了以陶瓷、機械加工、建筑建材、皮毛加工、礦產開發等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開發生產的出口新產品達7大系列300多個品種,主要銷往亞、歐、美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縣入統工業企業共有19家。其中:皮毛加工企業5家,礦產加工企業4家,建筑建材企業1家,食品加工企業2家,陶瓷企業2家,機械加工企業3家,化工企業1家,木器加工1家。
3、鐵路煤炭運銷業。上世紀90年代,依托大同豐富的煤炭資源和大秦鐵路、109國道橫貫全境的優勢,大力發展了煤炭物流業。從95年到99年,連續新上鐵路煤炭運銷企業5家,年發運能力達到500多萬噸。近年來,緊緊抓住大秦鐵路擴能改造的機遇,積極幫助京原、蘇原等幾家企業相繼完成裝運線改造擴建工程,同時認真謀劃新建西城弘發煤炭運銷專線和化稍營鎮2萬噸煤炭專運線,努力擴大全縣鐵路煤炭發運能力。截止目前,全縣正常營運的鐵路煤炭運銷企業共5家,分別是“國通”、“京原”、“乾元”、“蘇原”和“東方浩然”。
4、皮毛加工業。陽原縣素有“皮毛之鄉”之稱。改革開放以來,陽原皮毛業依托其獨特的加工工藝和一流的技術得到迅猛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強縣支柱產業。目前全縣皮毛加工戶達到1500多家,年交易額達10億多元,年出口創匯2000多萬美元,從事皮毛加工人員達到5萬多人。年加工各類皮毛材料800多噸,其中水貂材料300多噸,狐貍材料200多噸,其它品種材料300多噸。陽原昌升皮毛大市場于2006年5月動工,次年7月竣工,共投資1.6億元,建設工程10萬平方米,商鋪986套。全縣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1家,千萬元以上的有10多家,取得自營出口權的有1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