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縣,隸屬于山西省晉城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隸屬于晉城市,位于中條山東北,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條三大山系銜接處。地理坐標為北緯35°24′-36°04′,東經112°47′-115°55′。縣境四周環山、東至老馬嶺、岳神山與高平市、澤州縣為鄰;西至東塢嶺與翼城縣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與陽城、垣曲縣接壤;北至香山嶺、關帝嶺、宇峻山與浮山、安澤、長子縣毗鄰。
沁水縣下轄7鎮、7鄉,共有239個建制村,9個居民委員會,1378個村民小組,全縣總面積2676.6平方公里,總人口205400人(2013年)。
2013年,沁水縣生產總值達到167.1億元,增長11.7%。
沁水歷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媧補天,舜耕歷山的傳說。70年代發掘的“下川遺址”,證明早在2.3萬年到1.6萬年前,沁水人的先祖們就創造了燦爛的“下川文化”。現存的河頭村漢墓群、武安村戰國古寨等,映證了沁水歷史的遺跡。
歷史沿革
沁水古為端氏地。春秋屬晉,戰國屬韓。兩漢時,為河東郡一縣。三國始隸平陽郡。北魏時廢又復置,并在今城西30里另設東永安縣,隸屬泰寧郡,北齊時改為永寧縣,和端氏縣同屬安平郡。隋開皇十八年(598),永寧縣改為沁水縣,和端氏同隸長平郡。唐至元代,端氏、沁水隸澤州。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縣并入沁水縣,屬晉寧路。明代隸冀寧道,清代屬澤州府,民國三年又改屬冀寧道。
1938年3月3日,沁水縣城第一次淪陷于侵華日軍。1941年中條戰役后,中共太岳區組建太岳南進支隊挺進中條地區,先后在境內開辟出沁西、士敏、沁南三塊抗日根據地,分別隸屬太岳第四、第二專署。1943年7月沁水(西)縣撤銷。1944年4月沁水全境解放。1946年5月沁南縣改名為沁水縣。1947年7月士敏、沁水兩縣合并,恢復原沁水縣建制。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沁水縣改屬翼城臨時專署。
新中國成立后,沁水縣先后隸屬于長治專署長治地區、晉東南地區。1958年10月,沁水縣并入陽城縣,沁水縣城改為沁水城關鎮。1959年10月與陽城分治,恢復沁水縣建制。1950年1月至1985年5月,沁水縣為晉東南地區行政公署屬縣。從1985年起,沁水縣隸屬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