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區政府門戶網作為宿城網絡服務平臺,提供宿城要聞、鎮街動態、政府信息、政民互動、政策文件、政策解讀等內容。
宿城區是1996年9月伴隨地級宿遷市組建而設立的行政區域,是宿遷中心城市的主城區、座下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教、金融和交通中心。現轄8個鄉鎮、7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總面積854平方公里,總人口82萬。
近年來,全區上下認真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大力實施“產業強區、外向突破、創新驅動、城鄉協調、生態優先、民生共享”六大發展戰略,著力推動“雙創”聯動,扎實推進“三生”融合,加快打造“江蘇生態大公園”核心景區,致力把宿城建設成為全市創新創業先行區、產業發展引領區、對外開放先導區、生態宜居示范區,確保如期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3.22億元,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75億元,全區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64.58億元,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988元,全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
宿城是一片歷史悠久、英雄輩出的熱土。自周朝建鐘吾國、秦時置下相縣,至今已3000多年建城史。西楚霸王項羽、南宋民族英雄魏勝、明代抗倭名將劉江、晚清愛國將領楊泗洪、新中國炮兵奠基人朱瑞等英雄輩出。自古崇文重教,僅明清進士就多達26人,宿城籍“兩院”院士5人,在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等領域名人大家數不勝數。淮紅戲、蘇北琴書、蘇北大鼓、評詞等曲藝品種豐富,被評為“中國曲藝之鄉”。項王故里、東關口、道生堿店、耶穌堂、真如禪寺、極樂律院、宿北大戰紀念館等歷史遺跡眾多,曾被乾隆皇帝盛贊為“第一江山春好處”。
宿城是一片民風淳樸、重情重義的厚土。深厚的文化積淀造就了宿城人內斂務實、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質,豐饒的水土環境培育了宿城人吃苦耐勞、勤于耕耘的意志品質,崇德向善、重情重義的地域文化薪火相傳,涌現出劉信、駱澤艷、方士英等典型人物,“宿城好人”現象名聞遐邇。近年來,宿城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踐行“宿遷文明20條”,立足主城區定位,扛起主力軍責任,為宿遷奪得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第一名的桂冠作出了突出貢獻。推動尊法用法成為習慣、禮讓行人成為自覺、誠信友善蔚然成風,文明宿城享譽全國。
宿城是一片天藍水綠、生態宜居的凈土。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努力打造成為“江蘇生態大公園”核心景區。境內坐擁“兩湖”(洪澤湖、駱馬湖)、“兩河”(運河、古黃河),中心城區綠地覆蓋率達42.6%、人均森林面積近20平方米,印象黃河景區“一堤兩帶十景”風光綺麗,朱海、白鹿湖等景色宜人,先后摘下了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多項桂冠,實現城市融入自然、現代融入村莊,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傳統之美與現代之美交相輝映。圍繞“醫教水住行”“法訪文保收”,全力以赴做好底線民生、基本民生、質量民生等各方面工作。持續深化“雙網融合•黨社聯建”工作機制,連續13年被評為江蘇省“平安縣(區)”。“兩場一廁一燈”“老舊小區和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工程”持續推進,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服務功能不斷優化,“馬陵放歌”“周末書場”“琴鼓村村行”等系列主題文化活動深入人心,基層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人民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宿城是一片開放包容、崇尚創業的沃土。地處淮海經濟區中部,屬東隴海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交叉輻射區。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穿越城區,西距徐州觀音國際機場60公里,北離連云港白塔埠機場100公里,寧宿徐、徐宿淮鹽、宿新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205國道、249省道、305省道縱橫交錯,徐宿淮鹽城際高鐵2019年建成通車,“千里運河第一港”運河宿遷港二類水路口岸即將獲批,建成后將成為蘇北地區最大對外口岸。宿城經濟開發區緊緊圍繞創建國家級開發區目標,綜合實力不斷攀升。紡織服裝、綠色建材、智能電網(激光裝備)“2+1”主導產業集聚發展,激光裝備和綠色建材兩個先進特色產業園區發展迅猛,被評為江蘇省科技產業園。圍繞打造創業名城,堅持以國家級返鄉創業試點為抓手,大力弘揚創業文化,積極培育創業主體,充分激發創業活力,“一村一品一店”建設成果豐碩,大眾創業、網絡創業蓬勃開展,“淘寶鎮”實現全覆蓋,“淘寶村”達到61個,入選“全國十大淘寶村集群”“全國電子商務促進鄉村振興十佳縣區”,耿車鎮為“淘寶村”全覆蓋的鄉鎮。
當前,宿城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力以赴穩增長、促轉型、調結構,持之以恒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定不移抓改革、惠民生、保生態,努力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奮力開創新時代宿城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