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陽縣轄4鎮8鄉2個辦事處、482個行政村,人口62萬,區域面積1022平方公里,是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河南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新鄉市文明縣城。
原陽古稱博浪沙,秦時置陽武縣,西漢置原武縣,1950年,原武、陽武二縣合并成原陽縣。自秦漢至元代,誕生了張蒼、陳平、周勃等14位官居宰相的歷史名人,留下了“毛遂自薦”、“唾面自干”等成語典故,古博浪沙、陳平祠等歷史文化遺址成為原陽悠久歷史的見證。原陽盤鼓和農民書畫成為今日原陽獨具魅力的文化名片。
原陽毗鄰新歐亞大陸橋鄭州站,是以鄭東新區為核心的“半小時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鄭新融合發展的重要支點。107國道、京港澳高速縱跨南北,鄭焦晉高速、310省道橫貫東西,自縣城驅車3分鐘即可進入全國交通主干網,15分鐘可到新鄉,30分鐘可達省會鄭州,40分鐘可抵新鄭國際機場。規劃建設中的安信快速路、蘭原高速和鄭濟、鄭太鐵路穿境而過,鐵路、公路高效銜接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即將形成。
縣城市規劃區面積3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里,人口15萬。“八橫十二縱、一環繞全城”的城市框架已經搭就,綠化、亮化、供排水、供氣、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基礎設施配套到位,樺港城市商業文化廣場、“四館一中心”、四星級酒店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特色商業區初步成形,公園世紀、華龍尚郡等高品質樓盤鱗次櫛比,一座現代化的中小城市拔地而起。
縣產業集聚區規劃面積14.7平方公里,總體框架已經成形,入駐浙江萬向、北京三元、河南金龍、四川通威等規模以上企業132家,圍繞汽車零部件及裝備制造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兩大主導產業,形成了機械制造、機電電氣、食品加工、家居制造四個特色產業板塊,家居制造和食品加工兩個產業集群正在“抱團”形成。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對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1.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91.9%;稅收收入占全縣的比重達到56.3%。相繼榮獲 “河南省首批投資者滿意的產業集聚區”、“河南省產城一體化示范集聚區”、“河南省十先進產業集聚區”等榮譽稱號,成為全省經濟基礎薄弱但發展較快典型,2015年4月在全省產業集聚區觀摩評比中榮獲豫北片5市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全縣耕地面積114萬畝,糧食產量位居新鄉市第一,形成了大米、面粉和奶牛三個產業化集群。原陽大米被譽為“中國第一米”,入選中原經濟區100張名片之“中原特產”。稻田養蟹、稻田養鴨、稻田養鰍等生態種養模式成為新鄉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新亮點,開辟了農民依靠土地實現雙增收的新路徑。
全縣擁有黃河濕地5.9萬畝,面積全省最大;林木覆蓋率達37.6%,居全省平原地區首位。依托原生態的黃河故道與萬畝槐林,規劃建設的格林灣影視生態旅游度假區,集影視拍攝、高科技影視體驗、水上樂園、現代觀光農業于一體,與“黃河稻夫”生態農場、“水牛稻”生態園一道,成為沿黃生態旅游的新亮點,榮登“2014旅游業最美中國榜--目的地城市”。
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93.8億元,同比增長9.8%,增幅居新鄉市七縣(市)第2位;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7.9億元,增長29.7%,增幅居七縣(市)第3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6.12億元,增長33.3%,增幅居七縣(市)第1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0.6億元,增長13.4%,增幅居七縣(市)第4位。2015年一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5.39億元,增長6.8%,增幅居七縣(市)第3位;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55億元,增長17.5%,增幅居七縣(市)第4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3.35億元,增長11.1%,增幅居七縣(市)第3位。2015年1-6月,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54億元,增長12.7%。
中國民俗學會建立于1983年,是由全國民俗學工作者資源結成的群眾性和非盈利性的民俗學專業學術團體。
朝陽區政府-朝陽古稱“龍城”,是一座有17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三燕古都。市位于遼寧西部,地處環渤海經濟圈,是中國東北地區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交流...
-
通遼市體育局于2003年10月從原通遼市教體局中分離,成為**的政府職能部門。核定編制十二人,下設四個職能科室,既:辦公室、經濟法規科、群眾體育科、競技體育科。...
“中國·泰安”(泰安市政府門戶網站)由泰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主辦,泰安市電子政務辦公室負責管理運維,是市政府設立的面向公眾和社會的政務外網門戶。
定陶縣教育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