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宗縣位于云南省東部,曲靖市東南部,地處滇、桂兩省(區)結合部,屬云南省革命老區縣之一。東與羅平接壤,東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隔江相望,南鄰文山州邱北縣,西南與紅河州瀘西縣毗鄰,北倚陸良縣。地跨東徑103°42′~104°34′,北緯24°20′~25°00′。中國共產黨師宗縣委員會、師宗縣人民政府駐丹鳳鎮南通街。距省會昆明市 178 千米,距曲靖市政府駐地麒麟區 120 千米。境內最高海拔英武山主峰2409.7 米 ,最低海拔高良壩泥河與南盤江交匯處737米,縣城海拔1850米。全縣國土總面積2783平方千米,境域縱距約90千米,橫距56千米。
師宗歷史悠久,35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生活繁衍,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師宗屬牂牁郡漏江縣地,兩晉時為東爨烏蠻部落,唐初有部落首領名曰師宗者所率部聚居于匿弄甸(今縣城西華村附近),遂將該地命名為師宗。此后,隨著朝代更迭,行政建置的變更,師宗都為部酋統治。元憲宗三年(公元1253年),蒙古軍入大理,收師宗、彌勒二部,屬落蒙萬戶府。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設云南諸路行中書省,師宗為千戶總把。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師宗由千戶改為師宗州。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師宗州屬廣西府。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明憲宗改土官為同知,設流官知州。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裁邱北槽3鄉并入師宗,屬廣西府。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改邱北為隸屬師宗縣。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由州改縣,屬廣西府(今瀘西縣)直隸州。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邱北從師宗分出設正縣。民國元年至16年(公元1912~1927年),設師宗縣行政公署,隸屬蒙自道。1949年4月,滇、桂、黔邊區前委決定,師宗劃歸羅盤地委領導。1950年4月,羅盤地委撤銷,師宗隸屬宜良專區。1954年,宜良專區與曲靖專區合并為曲靖專區,師宗隸屬曲靖專區。1958年10月,師宗、羅平和瀘西合并,成立師宗縣,縣府駐師宗縣城。1959年2月,瀘西劃并紅河州彌勒縣,師宗與羅平合并為稱羅平縣,縣府駐羅平縣城。1961年7月,羅平、師宗分設,恢復師宗縣,隸屬曲靖地區。1997年曲靖地區撤地設市以后,屬曲靖市所轄。
師宗縣境內有鐵路52.9千米,設火車站5個、戰略裝車點1個(近期貨運能力300萬噸/年 ,遠期460萬噸/年);國道過境公路52.6千米,省道過境公路2條108.64千米。南昆鐵路、國道324線、省道以馬線和師彌線穿境而過,是云南進入兩廣和沿海地區的主要商業干道,素有“滇東鎖喉”之稱。
師宗縣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3.9℃,年平均日照1735.7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204.6毫米,年平均風力二級,無霜期273天。
師宗境內山巒起伏,河流縱橫。地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呈階梯形狀,平均海拔1800~1900米。最高點為中部英武山,海拔2409.7米,最低點為東南部高良壩泥河與南盤江交匯處,海拔737米,相對高差1672米。東南部南盤江沿岸的高良、五龍、龍慶3鄉部分地區,受南盤江及其支流的深切,形成山高、谷深、坡陡等特點,海拔在737~1500米之間,面積約930平方千米。中南部的五龍、龍慶大部分地區和丹鳳鎮的部分地區為剝蝕溶地區,多為尖山,海拔在1 500~2 400米之間,面積約685平方千米。中西部的丹鳳、彩云、葵山、竹基等鄉(鎮)的部分地區多為丘陵、巖溶盆地,海拔在1680~2000米之間,面積約918平方千米。西北部的雄壁鎮為侵蝕切割區,大山與小壩子相間,海拔在1900~2300米之間,面積約255平方千米。
2013年12月25日,根據《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撤銷曲靖市15個鄉鎮設立街道的批復》(云政復〔2013〕77號)、《曲靖市人民政府關于同意師宗縣撤銷部分鄉鎮設立街道的批復》(曲政復〔2013〕150號)和《中共師宗縣委、師宗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師宗縣行政區劃調整實施方案>的通知》(師發〔2013〕36號)的要求和部署,原丹鳳鎮于2013年12月25日撤銷,設立丹鳳街道、漾月街道、大同街道3個辦事處,并分別掛牌成立。其中,丹鳳街道轄丹鳳、文筆、古城、海晏、大堵5個社區,山龍、淑足、法雜3個村委會,轄區面積107平方千米;漾月街道轄路新、西華、漾月、新村4個社區,法雨、豐嶺、捏龍3個村委會,轄區面積109平方千米;大同街道轄大同、米車、石碑、新安4個社區,牛宿、糯白、黑那、阿梅者、長橋、色從、官莊7個村委會,轄區面積235.37平方千米。各街道辦事處內設街道辦事處、街道黨工委、街道人大工委、街道紀工委。街道黨政機關設4個綜合辦公室,分別是黨政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各街道設置6個事業單位,分別是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文化廣電計生衛生服務中心、規劃建設管理服務中心、社會保障服務中心、為民服務中心和財政所。截止年底,全縣轄丹鳳、漾月、大同3個街道辦事處,雄壁、彩云、葵山、竹基4個鎮,高良、五龍、龍慶3個民族鄉,有91個村民委員會,19個社區,794個村(居)民小組,790個自然村。其中,丹鳳街道轄6個社區、3個村民委員會、48個村(居)民小組、48個自然村;漾月街道轄5個社區、3個村委會、42個村(居)民小組、43個自然村;大同街道轄4個社區、7個村委會、74個村(居)民小組、74個自然村;雄壁鎮轄1個社區、13個村民委員會、70個村民小組、73個自然村;葵山鎮轄1個社區、9個村民委員會、46個村民小組、46個自然村;彩云鎮轄1個社區、7個村民委員會、59個村民小組、59個自然村;竹基鎮轄1個社區、11個村民委員會、91個村民小組、91個自然村;龍慶彝族壯族鄉轄14個村民委員會、113個村民小組、113個自然村;五龍壯族鄉轄13個村民委員會、135個村民小組、127個自然村;高良壯族苗族瑤族鄉轄11個村民委員會、116個村民小組、116個自然村。
2013年,全縣人口總戶數為118526戶,戶籍人口為424975人。其中:農業人口為354628人,非農業人口為70347人。在戶籍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21906人,女性人口為203069人,人口性別比為109.3。在戶籍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為77986人,占總人口的16.42%。人口出生率為13.09‰,死亡率為6.5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53‰。
師宗縣河流屬珠江流域南盤江水系。主要有南盤江及其支流黑爾河、阿納黑河、莊科河、團坡河、花桂河、五洛河、鳳尾河、便柳河。其他過境河和發源于境內的河流有喜舊溪、子午河、界橋河、二允河、官莊河、金馬河、竹箐河、石洞河、米車河、紅土河、曲祖河等大小25條河流。徑流總量17.63億立方米。農業生產用水主要靠境內水利工程及南盤江支流和其他小河,水源主要來自降雨。境內水能資源蘊藏量12萬千瓦,可開發利用5.78萬千瓦,已開發利用3.3萬千瓦,占54﹪。有500~22 000千瓦水電站7座,總裝機容量3.18萬千瓦。電網覆蓋全境,通電率100﹪。境內地熱資源僅發現有葵山溫泉,已初步開發利用。
生物包含植物、菌類及野生動物。境內植物有禿杉、銀杏、水杉、杜仲、木棉、蘇鐵、董棕、櫸樹、紅花木蓮、紅椿等珍稀樹種。食用菌有竹蓀、雞樅、木耳、香菇、平菇、動菌等30余種。野生動物中的獸類有野豬、巖羊、野貓、狐貍、刺猬、穿山甲、兔子等;鳥類有野雞、杜鵑、鴛鴦、箐雞、畫眉、啄木鳥、貓頭鷹、八哥、斑鳩、鷺鷥、鵪鶉等。
師宗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鐵、銻、銅、汞、錳、砷、鈷、石膏、陶瓷土、石灰石等。其中尤以煤和石灰石儲量最多,質量最優。預測全縣煤儲量達6.3億噸,以“三低一高”(低灰、低硫、低磷、發熱量高)而著稱全省之首。石灰石資源在境內分布較廣,僅白馬山一帶出土露面就大于1000米,厚度在160米左右,儲量達2.7億噸。
師宗縣復雜的地形地貌、獨特的地質構造和氣候特征,成就了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現已開放的景點、景區有英武山風景區、南丹山風景區、鳳凰谷風景區、翠云山風景區、葵山溫泉度假區、五龍生態旅游區等。其中,英武山萬畝杜捐花海令人叫絕,奇樹異木數不勝數;南丹山佳木蔥蘢,險峰屹立,雄奇險秀,主峰正面有一如佛之像;鳳凰谷峽谷深邃,神秘驚險,號稱“生命之門”;翠云山古木參天,且有何輔龍父子墓地,人文與自然并存。此外,境內還有如詩如畫的五龍云海,南盤江、五洛河的亞熱帶風光,丁累大箐的原始森林,萬峰湖的湖光山色以及耿家村的白鷺翔集等妙景奇觀。人文景觀旅游資源還有竇垿故居、古剎西華寺、文筆塔、竹基月淘寺、淑基村的明清建筑群等。
-
閩侯縣地處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南側,呈月牙形拱衛省城福州,東鄰福州市區、長樂市、羅源縣,南接福清市、永泰縣,西抵閩清縣,北靠古田縣,是全省離省會最近的一個縣。現...
-
河南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主要職責是貫徹執行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組織起草全省綜合性安全生產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和政策,擬訂全省安全生產政策、規劃及工礦商貿行業...
利辛縣政府由利辛縣政府辦主辦,您可以通過本頁面查找利辛縣相關新聞、概況、旅游、招商等各類信息。面向社會提供與政府業務相關的服務,建設基于互聯網的政府與公眾互動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