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東江和韓江上游,北界江西尋烏、定南,東連五華、興寧,南接東源,西臨和平。全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充足。全縣面積3081.31平方公里,轄24個鎮、315個村,總人口98.03萬人,有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34.1萬人。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龍川縣,至今有2229年的歷史,是南越王趙佗的“興王之地”,是廣東最早立縣的四個古邑之一,2009年12月,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認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2011年4月,被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為“中央蘇區縣”。置縣之初,疆域遼闊,包括現在的龍川、五華、興寧、河源、和平、連平等縣境,以及新豐、陸豐、紫金、尋烏(屬江西省)等縣的部分地方。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龍川縣曾多次析置新縣。舊縣治龍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龍川故城,自秦至民國,為縣或州治所,素有“嶺南古城“之稱,見證了2000多年來龍川人文歷史的嬗變,被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城。1949年6月始,縣城遷至老隆鎮。
縣境內有金屬和非金屬礦20余種,且儲量大,其中,鐵礦總儲量達1500萬噸,黑色花崗巖(世界五大名石之一)儲藏量達100多萬立方米,黎咀梅子坑天然礦泉水(與世界名泉法國“維希”礦泉屬同一家族)年流量達27萬噸。全縣生態良好,2014年,龍川縣林業用地面積23.25萬公頃, 森林覆蓋率達72%,活立木蓄積量達671.91萬立方米。水力資源充足,縣內河流主要以東江、韓江為主,年徑流量23.33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蘊藏量41.39萬千瓦,已開發利用水力資源26.8萬千瓦,其中縣屬電站裝機容量10.8萬千瓦,省屬楓樹壩電站(全省第二大水電站)裝機容量20萬千瓦。
縣南部重鎮佗城是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素有“秦朝古鎮、漢唐名城”之美譽,現有“越王井”、“越王廟”、學宮等省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余處,附近還有塔西合溪溫泉、澗洞三疊瀑布及七峰山旅游度假村、知青村等景觀。北部有風光秀麗的青山湖(楓樹壩水庫)、萬有山生態旅游度假村、梅子山礦泉水山莊度假村。中部有廣東七大名山之一的霍山,屬省級森林公園、國家3A級旅游區,其洞幽峰奇、百態千姿,以獨特的“丹霞地貌”聞名遐邇。素有“朝在羅浮暮在霍”美譽。
縱貫我國南北九省的京九鐵路與貫穿廣東省東西的廣梅汕鐵路在縣城老隆交匯并設立大型編組站、糧食儲備站、機務段、通信段,是嶺南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河(源)梅(州)高速在縣境內設有三個互通立交出口。國道205線、省道1920線一、二等級公路貫穿全境。全縣315個村實現村村通公路。縣城東江兩岸防災減災工程、縣文化公園、體育公園已成為美麗的風景線,縣城綠化、亮化、美化水平不斷提升,城市品位進一步提高。
2014年,全縣國民經濟總量穩步增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6.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5.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05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38.58億元,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54.9億元,增長6.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6214元(按常住人口計算)。
全縣完成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14.91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37.2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7.0%和18.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90.14億元,工業增加值28.27億元,分別增長21.0%和23.4%,其中園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8.8億元,增長45.7%,占全縣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6.5%,全年實現建筑業總產值96.77億元,增長19.2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4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3%。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動水平不斷提高。
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縣委縣政府繼續加強農村工作,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兩個主題,堅持從我縣實際出發,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全年實現了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7.05億元,增長3.7%。其中:種植業產值18.99億元,增長2.3%,林業產值7.4億元,增長10.5%,牧業產值8.33億元,增長1.0%,漁業產值1.35億元,增長1.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98億元,增長9.9%。
工業經濟協調發展,園區經濟提速增效。全縣完成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14.91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37.2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7.0%和18.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90.14億元,工業增加值28.27億元,分別增長21.0%和23.4%。其中園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8.8億元,增長45.7%,占全縣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66.5%。全年實現建筑業總產值96.77億元,增長19.28%。
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超額完成重點項目投資目標任務。積極推進大企業落戶和大項目開發的經濟發展戰略,加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工程項目的跟蹤服務工作,狠抓施工項目的投資進度。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0.54億元,增長16.3 %。其中:建安工程完成57.37億元,房地產開發完成9.05億元。工業投資完成30.82億元,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2.79億元,占全年計劃的104.3%。從三次產業來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2.49億元;第二產業完成投資30.82億元;第三產業完成投資37.23億元。
全縣通車里程2818.4公里,公路密度91.4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貨運量941萬噸,貨物周轉量為84997萬噸/公里,公路客運量305萬人,旅客周轉量為37622萬人/公里。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2.91億元。固定電話用戶9.45萬戶,移動電話用戶39.98萬戶, 國際互聯網用戶5.04萬戶。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77億元,增長17.6%。從行業來看,批發業14.25億元,零售業60.49億元,住宿和餐飲業6.01億元,其中零售業實現了17.6%的高增長。城鄉集市貿易成交活躍,成交額達11.15億元,增長8.0%。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為102.0。
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3431萬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960萬美元,內聯資金合同金額80292萬美元,實際利用內聯資金34282萬美元。完成外貿出口總額2.2億美元, 進口總額0.8億美元。
強化財稅管理,嚴格依法治稅,努力增收節支,全年實現了財政收支平衡、略有結余。本級財政收入完成5.44億元,增長23.0%。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8.56億元,增長23.7%。
進一步實施“科技興縣”戰略,促進科技進步與發展經濟相結合,大力開展科技普及、示范、推廣、咨詢和實用技術培訓等活動。全縣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才11239人,擁有科學研究開發機構2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38人,獲市級科技進步獎4項。
全縣有小學57所,在校學生59931人;普通中學40所,在校學生46345人。高考再創佳績。大專以上入圍4852人,其中本科1607人(其中第一批重點本科323人,第二批本科A線660人,B線624人),第三批專科3245人(其中A線1283人,B線1962人)。
文化事業欣欣向榮,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全縣有藝術團2個,電視差轉臺1個,電視覆蓋率96.8%,有線電視終端用戶8.42萬戶,其中縣城4.41萬戶。
全縣戶籍總人口98.03萬人,總戶數268950戶。其中男性49.94萬人,女性48.09萬人,非農人口14.97萬人,常住人口72.17萬人,人口密度為315人/平方公里。全縣(公安)出生人口16061人,人口出生率為13.74‰;死亡2534人,死亡率為5.0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73‰。
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保健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縣共有衛生機構34個,病床位2703個,衛生技術人員2925人,其中執業醫師668人。
2014年,全縣登記失業率為2.19%。
全體居民可支配收入11822.7元,同比增長11.1%,其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6917.8元,增長10.1%,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9730.4元,增長12.4%。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42296元,增長20%。
全年完成治理項目30個,完成環境污染治理投資2000萬元。
全縣擁有福利敬老院23所,收養455人;參加養老保險6.3萬人,參加工傷險4.82萬人,醫療險4.87萬人,失業險4.47萬人,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人數4.3萬人,參加新型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86.33萬人。
全年共發生各類事故72宗,比去年下降16%;死亡9人,比去年減少2人;受傷93人,比去年增加2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72宗,死亡9人,受傷93人,直接經濟損失9.77萬元。
-
威海市教育局主要職責是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研究擬定我市教育工作政策 、規章并監督執行。 (二)研究制訂全市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擬定教育體...
-
加拿大教育中心(Canadian Education Centre, 簡稱CEC)于1995年由加拿大政府協助建立,是一個非盈利機構。
中國鐵路招標網,鐵路招標,鐵路物資采購招標,鐵路工程招標,鐵路局招標網,中國鐵路總公司招標,鐵路貨車招標,城際鐵路招標,國家鐵路局采購,軌道交通招標,地鐵招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