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位于湖南省西南邊陲,懷化市最南端,湘、桂、黔三省(區)交界處,素有“南楚極地、北越襟喉”之稱。全縣總面積2239平方公里,總人口24.17萬人,有侗、漢、苗、瑤等2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88.1%,其中侗族人口占77.9%。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革命老區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國家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生態示范區、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最佳休閑旅游縣、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游目的地、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縣域旅游縣、湖南省特色縣域經濟(文化旅游)重點縣。
據通道“大荒遺址”考古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通道繁衍生息。至宋崇寧元年(1102年)置羅蒙縣,翌年(1103年)改名通道縣。新中國成立后,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1954年5月7日成立通道侗族自治縣。
通道生態秀美,遺存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5.55%,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譽。境內有國家自然遺產、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地、中國四大峰林之一的萬佛山,有萬佛山?侗寨國家風景名勝區,有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新“瀟湘八景”之一的龍底生態自助漂流,有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皇都侗文化村,還有九龍潭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宏門沖原始次森林、恩科亞熱帶溝谷雨林。通道侗族建筑技藝神奇精湛,鼓樓、寨門、風雨橋被譽為侗族建筑“三寶”,全縣117座風雨橋、267座鼓樓、118座寨門、256座涼亭、92個戲臺遍布各村各寨,其中芋頭侗寨古建筑群等6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橫嶺鼓樓等4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17日,通道侗族村寨成功入列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通道風情濃郁,民風淳樸。侗族語言、服飾、歌舞、飲食等13個方面習俗,保存十分完整,獨具特色,魅力迷人。全縣有侗族蘆笙、侗錦織造技藝、侗戲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3項,有侗族大歌、喉路歌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5項,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國家級傳承人3人、省市級傳承人26人,有獲得“田漢新劇目獎”的全國首臺大型侗族原創歌舞《哆嘎哆吔》,有遠赴海外演出的原生態舞蹈《咯啰打打》。通道縣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國唯一的侗錦織造技藝國家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通道侗族村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堪稱和諧社會“原始版本”。
通道是湘桂黔渝文化旅游黃金線路上的重要節點,處于桂林旅游經濟輻射圈內。境內枝柳鐵路、包茂高速公路、209國道、241省道貫穿全境,縣內已經形成“四縱四橫”交通網絡主框架,周邊接鄰廣西桂林國際機場、貴州黎平機場、湖南芷江機場、貴陽至廣州高速鐵路、貴陽至廣州高速公路、廈門至成都高速公路,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三位一體”的交通格局,南可下兩廣,西可進云貴,向北向東則入中原腹地,是西南地區通往沿海的重要門戶。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旅游興縣、產業強縣”發展戰略,全縣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18億元,同比增長4.9%;完成財政總收入2.9億元,增長2.93%,其中公共財政收入1.95億元,增長4.45% ;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59億元,增長12.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9億元,增長33.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473元,同比增長10.6%。近年榮獲了全國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先進縣、全國群眾體育先進縣、全省新農村建設先進縣、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全省城鄉環境衛生十佳縣、全省旅游強縣等國家和省級榮譽稱號,2010年和2011年被評為全省安全生產工作先進縣、連續十一年被評為全省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模范縣)、全省禁毒工作先進縣。
-
成都志愿者網是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志愿者,平臺專業為你提供有關活動招募、服務點位、新聞資訊、志愿服務現場等全面的信息。
陽城縣政府網專注于發布陽城縣新聞、視頻新聞、政務信息公開、政民互動、公示公告等欄目內容。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是美國國家公園體系的管理者,成立于1916年,主要負責境內的國家公園、紀念碑、戰場、湖濱、河流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