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就是看到一個字,能夠念出來。
識字達意,就是看到一個字,不僅能夠念出來,還能知道它的意思。
你肯定希望孩子擁有識字達意的能力,那么我們該怎么做才能提升孩子的識字達意的能力呢?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就是如何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高質量的增加識字量,下面為大家提供幾個小游戲,適合在家長上傳授給家長,他們會非常喜愛的:
錦囊一:識字見物
通俗講就是在孩子能夠看到物體的地方,有文字進行備注。
比如在家里的鐘表旁邊,張貼寫有鐘表兩字的便利貼(注意這里的便利貼要結實哦,不能一兩天就掉了)或者專門寫的漢字寶寶,字體要大些,便于孩子看清。每次跟孩子一起看鐘表的時候,告訴孩子旁邊這兩個字就叫鐘表,不需要每天反復重復多少次,只需要當孩子看鐘表的時候,引導孩子關注實體鐘表旁邊的鐘表漢字即可。可以在家里的臥室,廚房,衛(wèi)生間等等,這些房間的門口粘貼相應的漢字寶寶或者便利貼,每當孩子進來的該房間的時候,又加深了一遍他對該房間漢字名稱的熟知程度。
為什么要這么做?
因為孩子的年齡特征,導致學齡前階段孩子的思維方式主要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也就是說孩子對一件事物的理解是基于看到這件事物的實體而言。比如學習蘋果,孩子對蘋果是沒有概念的,就像出生牛犢不怕虎一樣。只有當你拿出來蘋果這個實體,他看得見,摸的著,聞得見,品嘗的了,他才對蘋果這個沒有感覺的概念有了感知上的認知和情感上的喜愛。
所以基于幼兒階段特有的主導思維模式,在孩子識字方面,是要物先與字給到孩子,要想讓孩子掌握某個詞匯,只需要在該對應物品旁邊張貼漢字名稱就好。久而久之孩子就將該物品與該漢字對應起來。這個順序如果顛倒了,那么孩子學習這個漢字就像學習天書一樣,不得其解。因為他不知道這個詞匯代表什么,意思是什么,對應的物品又是什么。所以請家長朋友在教給孩子認字的過程中,注意先物再字!
延伸體驗:
帶孩子外出旅游或者吃飯的時候,看到某個景區(qū)的漢字或者餐單上的漢字時,先讓孩子看到景區(qū)漢字對應的實體以及看到并品嘗到菜系的味道之后,再告訴他這個實體對應的漢字是什么。
識字達意的第二步就是會意,就是當孩子聽到一個詞語,能夠給出屬于自己所理解的最真實的解讀。
錦囊二、童本解讀
給孩子一組詞或語成語,讓其解釋他以為的意思,并進一步解釋說明。不要擔心你給孩子的詞語孩子可能還沒見過,不知道什么意思。孩子會從他理解的角度來給你解讀,而且說不好還會給你帶來驚喜。
我們的回答往往是標準的,但也是最沒有感情和溫度的。相反孩子的回答看似簡單,其實蘊含了大道至簡的智慧。在驚嘆于孩子智慧的同時,我給孩子們出了幾個詞語讓其解釋,孩子的回答超出我的想象。
詞語:未來;孩子解讀:以后的事
詞語:渴望;孩子解讀:心里想的事
詞語:美好;孩子解讀:開心的事
詞語:泥濘;孩子解讀:不好走,因為泥多。
……
大家發(fā)現(xiàn)孩子解讀詞語意思的規(guī)律了嗎?
他是從自己的角度來解釋這些詞語的含義的,大家再來看一下這些回答:以后的事,心里想的事,開心的事,不好走,泥多。這些詞匯都是帶有情景體驗式的色彩,孩子理解詞的基礎是感受或臆想感受過這些詞的體驗之上,而我們成人的思維方式則是追求標準答案的傾向。理解了孩子的思考方式以及思維習慣,我們就不會再一味偏向追求孩子認讀識字的詞匯量,而是重視孩子對于各種詞匯的解讀,通過孩子的解讀,您可以知道孩子是否真的理解了這個詞語,理解到了哪一部分,哪些是孩子不理解的。
提升孩子的識字達意能力,并不是簡單粗暴,填鴨式的提高孩子的詞匯量,而是建立在物字對應的基礎上,使孩子擁有了一定“高質量”的詞匯量,為后期進一步解讀其意蘊,奠定最本質的基礎。識字達意,字是基礎,意是核心。培養(yǎng)孩子的識字達意能力,不僅能夠讓孩子輕松掌握大量的詞匯量,還能讓其頭腦中的這些詞匯量有序排列組合,依次對應實物。使無感的詞匯,從此帶有感官體驗色彩。當這些感官體驗色彩積累到一定程度,孩子就會自然而然的理解物質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其微妙的關系。識字達意能力的提升必然會帶動孩子理解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所以基于幼兒階段特有的主導思維模式,在孩子識字方面,是要物先與字給到孩子,要想讓孩子掌握某個詞匯,只需要在該對應物品旁邊張貼漢字名稱就好。所以請家長朋友在教給孩子認字的過程中,注意先物再字!